图为孝感米酒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鲁建群(左)在制作孝感米酒。(资料照片)
图为“爷爷不泡茶”的爆款产品“荔枝冰酿”。(资料照片)
从湖北人“过早”餐桌上的传统米酒,到年轻人手中的奶茶杯,从传统陶缸里的手工酿造,到现代化工厂的精准发酵,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孝感米酒制作技艺,正以跨界融合的新姿态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这缕沉淀千年的米香,既守护着荆楚大地的烟火记忆,也在创新表达中演绎着非遗技艺的当代活力。
荆楚烟火里的千年传承
清晨的湖北孝感,在米酒的甜香中缓缓“苏醒”。位于孝感老城区的“孝感米酒”总店已人声鼎沸,蒸汽从巨大的紫铜锅中升腾,裹挟着醉人的醇香。
刚刚高考完的祝慧美和同学围坐桌前,热干面配糊米酒的组合,是她心中最地道的“过早”搭配。一旁的周卢坚也正和母亲吃早点:“米酒是必点,纯粮食酿的,酒香不烈,解腻不上头。”
孝感米酒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清光绪八年《孝感县志》记载,“米酒成于孝,始于宋。后多效之,而孝感独著”,道出其独特地位。
掌心的温度与时光的沉淀,共同守护着这门古老技艺。孝感米酒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鲁建群自1986年就跟随父亲学艺,深谙其中门道,她说:“浸米、蒸饭、摊饭、拌曲、落缸、装坛,每一步都有讲究。浸米要泡够时辰,蒸饭得火候均匀,发酵时温度差一度都不行。”
鲁建群表示,孝感米酒的独特风味,更源于对原料的极致坚守。酿酒的糯米必须选用产自孝感朱湖的“三粒寸”珍珠糯米,这种糯米细长饱满、含糖量高,泡米一夜得翻三次。而酒曲则采用当地独有的蜂窝酒曲,它以传统药草制成,具有独特的发酵性能,使得孝感米酒在口感和风味上独树一帜。
跨界融合里的味道新生
坚守传承的同时,这缕米香正以更现代的姿态走向远方。近年来,新式茶饮品牌“爷爷不泡茶”将荔枝的清甜与孝感米酒的醇厚融合,推出产品“荔枝冰酿”。这家起源于武汉的茶饮品牌,已将荆楚风味带入全国2500家门店。
在“爷爷不泡茶”上海研发室的实验台上,几十个透明杯里盛着不同配比的茶饮样品,研发团队正为新品调试口感。“让老味道被读懂,得说年轻人的话。”团队成员的这句话,道出了创新的关键。
以“荔枝冰酿”为例,其“底子”仍是正宗孝感米酒,创新则在于“新花样”的融合。研发人员刘香坦言:“试了十几种水果,发现荔枝的清甜最能衬托米酒的醇厚,但如何平衡冰爽口感与健康属性,是反复调整的过程。”
在研发室,每一款新品都要经过十几轮配方测试和风味盲评,荔枝与米酿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为优化口感,团队将“荔枝冰酿”的茶底换为花魁单丛茶,并加入专利茶冻增加层次感,同时坚持使用鲜奶与现萃茶,力求捕捉米酒醇香与年轻人味觉间的共鸣点。
目前,荔枝冰酿是“爷爷不泡茶”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数据显示,这款饮品销量超3800万杯。据悉,该品牌还将恩施玉露、咸宁桂花等湖北特产融入茶饮矩阵,打造行走的湖北文化名片。
新消费浪潮下的数字转型
一批以“爷爷不泡茶”为代表的企业正以创新实践为非遗注入新活力。
在孝感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里,传统酿造技艺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生产负责人李银辉指着自动化设备介绍:“过去老师傅凭手感控温、看时长,现在浸米、蒸饭、发酵的温度、时长等参数实现数字化控制,冬天温度不足时系统会自动延长发酵时间,无须人工值守。”
“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核心根基。”李银辉说,朱湖糯米、城隍潭水、蜂窝酒曲的原料标准以及浸米到装坛的核心工序,始终未变。
“爷爷不泡茶”品牌宣传负责人说:“孝感米酒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承载一方水土记忆的地域好味,作为武汉起家的品牌,我们想把湖北的地域好物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带出去。”
如今,从奶茶杯到商超冷柜的即食米酒冻,从烘焙糕点的风味基底到糖水铺、冰粉摊的点睛之笔,多元场景的渗透让孝感米酒融入更广泛的日常生活,驱动着产业能级的跃升。
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老味道焕发新活力。当年轻人捧着“荔枝冰酿”时,非遗不再只是被“保护”的遗产,而是正在被“体验”、被“分享”的美好,文化的力量在流动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