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降息下,投资者如何配置理财产品?
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李若菡2025-05-16 12:36

随着央行降准降息落地,利率下行通道打开,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做出应对。

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注意到,工银理财、农银理财、招银理财等机构纷纷发文,给投资者提出低利率环境下资产配置的建议。招银理财、兴银理财等多家理财机构也顺势下调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或开启了阶段性费率优惠。

受访专家指出,降准降息落地后,理财收益率进一步走低。市场利率下降直接压低债券等底层资产收益,传导至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普遍下调。同时,将推动“存款搬家”继续,年内理财规模可能突破33万亿元的历史高点。

银行理财市场应变

降准降息落地,银行理财市场会迎来哪些变化?

“降准降息红利叠加,闲钱理财也能抓住‘投’机。”农银理财日前在微信平台发布推文,指出在货币政策组合拳落地等影响下,短端资产利好共振,降准释放的流动性红利及政策利率调降,利好存单、短期信用债等短债资产。利率传导链启动,MLF(中期借贷便利)—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联动调降后,预计后续存款利率将跟进调降。建议投资者采取防御型操作和窗口期捕捉,优先布局短债类配置为主的短期限固收类理财产品,锁定当前利率高位,并重点关注存款利率调降前的抢配机会。

工银理财建议,随着“双降”官宣落地、利率持续下行,闲钱理财要从“长”计议。工银理财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下,拉长投资期限的优势逐渐显现。建议投资者通过长期限理财产品提前锁定优势利率,平滑短期净值波动。较长的投资期限可以提供稳定和充裕的时间窗口,用来配置流动性较差,但票息更具优势的债券等资产,为产品提供更高的潜在收益空间。

随着利率下行通道打开,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也随之下调,更有多只产品开启阶段性费率优惠,为投资者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5月15日,招银理财官网发布公告称,因当前市场各类资产收益水平变化等原因,根据理财产品合同相关约定,自5月19日起下调旗下一款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的业绩比较基准。记者查询发现,该产品为灵活申赎的活钱管理产品,调整前业绩比较基准为2.35%到3.50%,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2.47%。调整后,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央行公布的7天通知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超100个基点。另外,兴银理财密集发布多条费率优惠公告,部分产品阶段性费率低至0.07%。

理财规模或突破33万亿元

普益标准最新理财市场周报数据显示,截至5月11日,全市场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整体下滑。其中,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2.62%,环比下跌0.29个百分点;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40%,环比下跌0.08个百分点。

普益标准指出,长期来看,固收类资产收益率下降已是板上钉钉,相应的理财产品也会有期限缩短、业绩比较基准和收益下降的趋势。这几个特征是最明显而且影响最大的,此种情况在长假和降息周期中每次都会出现。

“降准降息落地后,理财收益率进一步走低,市场利率下降直接压低债券等底层资产收益,传导至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普遍下调。”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荣浩指出,“此外,理财产品底层配置转向,资金或增配权益类、信用债等高风险资产。”

值得关注的是,多位专家指出,降准降息落地可能带来理财市场规模扩张。荣浩指出,降准释放流动性加之存款利率下行,将推动储蓄资金转向理财市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分析指出,新一轮存款降息落地,有利于银行控制利息成本,但同时也会加大揽储难度,银行理财等低风险资管产品将迎来增量资金。对于债市而言,存款利率下调可能会推动包括国债利率在内的广谱利率进一步下行。同时,也将进一步推动“存款搬家”,年内理财规模可能突破33万亿元的历史高点。

“双降”背景下,投资者应当如何合理配置资产?

荣浩分析指出,目前国内基本面压力仍对债市有利,低利率环境下的长短债配置适合作为大多数投资人的投资底仓。短期配置方面,选择中短债基金或政金债指数基金,利用降准后流动性宽松环境获取稳健收益;长期配置方面,增配中长久期利率债和信用债打底的可转债基金,利率下行周期中可通过资本利得增厚收益。此外,适当增配权益类资产,定期再平衡,每季度评估组合风险收益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股债比例。

“在投资过程中,投资者还需注意:一是要增强多元化配置,避免单一风险。二要避免‘追涨杀跌’,可按照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偏好,建立相应的投资规则,设置收益阈值警戒线,并通过适当止盈、及时止损等交易规则进行理性投资,以降低因恐慌或过度追涨等情绪对投资收益造成的影响。”普益标准研究员张翘楚建议道,“三是关注资产组合整体的流动性管理,在降准降息带动存款利率下行的背景下,部分投资者可能会选择减持存款类产品,转而增持其他类资产,在这个过程中,需持续关注资产组合整体的流动性管理,避免过多增持长期限产品,并可选择持有短期债券等资产来代替存款,以维持资产组合整体流动性保持在合理区间范围内。”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