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被誉为千岛之城,与宁波隔海相望。伴随着舟山跨海大桥的通车,天堑变通途。至此,这座海岛之城,彻底告别了“非舟楫不相往来”的历史。
四面临海的舟山,远洋渔业和造船业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如今已被石化产业取而代之。而这一切,源自舟山鱼山岛浙石化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成投产。
自2017年以来,一座世界级的炼化一体化工厂在这里拔地而起,小渔村蜕变成举世瞩目的石化城。而今,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石化行业,鱼山岛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座目前全球最大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建成投产,对于我国石化产业和舟山当地经济,正在产生深远影响。
近期,证券时报记者从舟山获悉,浙石化的聚集效应,引来批量的上下游企业落户舟山。2024年,舟山市规上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874.9亿元。当地围绕着“一滴油”,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高性能树脂、绿色能源等产业,计划打造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东海孤岛成石化新城
从宁波市中心驱车出发,约90分钟车程,即可抵达舟山鱼山岛。一路上,依海而建的巨型白色油罐群远远就能看到。
鱼山岛是舟山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核心区,也是浙石化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所在地。站在基地的观景台眺望,鱼山岛就像钢铁丛林,高塔林立,管廊纵横,各类炼化装置发出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从空中俯瞰,小岛犹如一块高速运转中的集成电路板。
很难想象,眼前科幻般的石化城,曾是一个荒凉的孤岛。据了解,鱼山岛,原本分为大、小鱼山两岛,户籍人口1000余人,常住人口约500人。每年,岛上五六级风力以上天气就有200多天。海风常常掀起四五米高浪,使得轮渡经常停航。恶劣的环境,也使得岛上年轻人纷纷外迁。
鱼山岛的命运,随着一纸通告开始改变。2014年11月,国务院明确宣布,“国家规划确定的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民营控股的“浙石化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应运而生;2015年7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在鱼山岛设立舟山绿色石化基地。
大、小鱼山岛的陆域面积只有9平方公里,还隔着一道小海沟,想要在此建设4000万吨级别的炼化基地,就要围海造地。
“当时,项目建设的高峰期,现场施工有8万多人。建设中使用的很多设备(吊机等)都是大国重器,最大的运输车的车轮胎有上百个。”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回忆说,“从2015年‘成陆工程’(围海造陆)开工,到2019年生产出第一滴石油,实现了‘10年任务4年完成’,创造了‘鱼山奇迹’。”
据介绍,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我国首个投资超过2000亿元的石化项目。该项目2017年7月开始打桩建设,一期2019年5月投产,二期2022年1月全面投产,合计开发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一期、二期全面建成投产后,实现炼油产能4000万吨/年、乙烯420万吨/年、芳烃1180万吨/年。
“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一、二期全面投运后,基地正在开展远期项目的前期谋划工作。”站在基地的规划图前,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一边指着地图,一边对证券时报记者说,“基地远期开发建设面积为15平方公里,计划重点聚焦高、精、尖的化工材料项目。但现在,这一片规划区还是海。”
数智化构筑安全环保防线
“未来工厂”究竟是何模样?浙石化正化作生动现实。鱼山岛上,无人机穿梭巡检,24小时全流程智能操控系统高效运转;危化品运输全程被安全风险智控系统严密监控,超百万台仪表实时捕捉生产环节的每一处细节。
据了解,借助全厂漫游系统,装置运行平稳率达到98.5%以上,主要炼油化工装置自控率更是超过99%。从人员、车辆到物资,安全准入管理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
安全环保是企业重中之重,作为全球最大单体炼厂项目,浙石化4000万吨级炼化一体化项目在运营过程中,从制度设计层面和技术层面,构筑了多层安全环保防线。
譬如说,化工园区安装了368路视频监控,4970条感知设备,数据全部上线运行监测;9000余人每日参与双重预防系统扫码排查隐患;“三类人员”重大危险源包保责任制全面履职。
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中心控制室——整个炼化项目的“神经中枢”,是一座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爆建筑,是项目过程控制、生产调度、应急指挥中心,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走进项目中心控制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超大屏幕的可视化监测系统,在这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炼化炉、反应器、蒸汽系统等生产监控场景。
浙石化相关负责人称,对于一家化工企业来说,控制中心的监测系统犹如工厂智慧大脑,对生产全流程的参数监控与精准调控起着决定性作用,通过预警与连锁反应机制,对潜在的跑冒滴漏、物料泄漏、工艺偏差等安全风险实施秒级响应。
“目前,浙石化的数智化在全球都是一流水平。去年,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的新加坡裕廊工业园考察团来参观后,赞叹不已。”基地领先的数智化,令浙石化人非常自豪。
除了全球领先的生产装置,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也是国内石化企业绿色发展标杆,主要污染物排放绩效世界一流。
鱼山岛的一隅,有一片特殊水域,面积数万亩,这是浙石化围海修建的蓄水池,是为了预防炼化项目可能出现的污水、危废泄露。
据了解,厂区主要使用自产合成气、干气等脱硫清洁燃料,从根本上减少了二氧化硫的排放。同时,石化基地将特殊的超低氮燃烧技术引入常减压、连续重整和芳烃联合装置,乙烯裂解装置在全球首次采用了烟气脱硝处理技术。此外,基地还建设了10座大气自动监测站,构建了环境监测监控预警网络。
截至目前,项目的环保总投入已超过160亿元,约占工程总投资的7%,处于国内石化行业较高水平。项目在建设之初,就秉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比例环保投入”的发展理念,确保“污水”近零排放。
“链”起产业集群
4月14日,浙江将蓝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托普索公司正式签订工艺技术许可合同,双方将携手在舟山市六横岛打造30万吨/年的生物航煤装置。这是最新落户舟山的又一个超10亿元炼化产业链项目。而这一切,归功于浙石化4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带来的聚集效应。
数据显示,2024年,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全年新设企业5067家,同比增长7.17%,占舟山全市新设企业总数的58.58%。从行业分布来看,新设企业依旧集中在油品行业,全年新设油品加工和贸易企业2884户,占新设企业总数的56.92%。这也充分说明舟山已在油品储运、加工和贸易等方面,构成了较为完成产业链,已形成产业集群。
据了解,以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为核心,舟山在全域范围内谋划了金塘、定海、六横和舟山高新区等四个绿色石化基地拓展区,差异化发展高性能材料、绿色能源等产业,携手打造万亿级的全石化产业版图。
譬如说,定海工业园正在培育新材料产业链集群,重点发展高性能分离膜、工程塑料、高性能纤维、绿色环保聚氨酯制品等新材料产业,探索石化下游日用消费品制造产业。同时,定海还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大宗商品储运基地。目前,定海已逐渐形成以油品储运企业为主导的服务业发展布局,并集聚盐田港、中石化、中海油、浙石化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此外,舟山绿色石化基地还与毗邻的宁波石化基地形成了互动。浙石化投产后,舟山基地生产的PX、乙二醇等化工品通过宁波基地辐射全省各地,而宁波石化基地生产的液氨、硫酸、烧碱等无机化学品也输送至舟山基地,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物料互供,互利共赢。
带动区域经济大跨越
鱼山岛上,除了炼化基地,依山一侧还有一片集装箱搭建的活动板房,这是岛上的暂住区。住在这里的工人,都属于浙石化的维保厂家。
“可以把我们理解为‘设备医生’,为浙石化的炼化设备提供维保服务。”为了让记者更好地理解,鼎盛石化相关负责人这样介绍,“我们公司是应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而设立,2018年成立之时只有4人。目前,我们公司每天有2000—3000人为浙石化提供日常维保服务。”
为浙石化提供外服的工人们,也有部分居住在舟山下辖的岱山县。数据显示,2017年,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刚开工之时,岱山县常住人口18.19万人,到2024年末,增加到21.51万人。
与鱼山岛隔海相望的岱山,已成为浙石化聚焦效应的重要承接地。近年来,岱山先后建立起了岱山新材料产业园、岱山绿色石化运维技术产业园、岱山石化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舟山首个炼油化工产业集群核心区,岱山预计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6000亿元。
“大项目带来的影响非常明显,除了直接的税收贡献,浙石化一万多员工需要消费,涉及到吃、穿、住、行等。”当地人对记者称,曾经岱山县城满街都是海鲜店,而如今,走在岱山县城的街道上,火锅店、湘菜馆、川菜馆……全国美食应有尽有,随处可见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车辆。
石化产业已成为舟山经济重要引擎。以浙石化二期项目投产之年(2022年)为例,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实现工业产值2314亿元,比上年增长66.4%。同期,舟山GDP增速达8.5%,高居长三角41座城市之首。2024年,舟山市规上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874.9亿元。
另外,记者获悉,2025年,舟山推动绿色石化和新材料产业“减油增化”,提速建设石化“一核五区”,推进产业项目导入、园区配套完善。推进鱼山、金塘至宁波互通管道建设,加快建设储运基地,开工建设中化储运、中石化LNG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