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5年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后简称《方案》),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种源质量提升,坚持“露头就打”常态化监管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种业违法行为,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提供种源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源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21年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来,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种业仍存在种质资源丰富度有待继续提升、种企力量有待加强等问题。
在受访专家看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印发,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下一步应重点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完善育种创新激励机制,提升良种推广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环节。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有关负责人在2025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最高人民法院从强化保护力度、细化裁判规则、优化工作机制等方面保护种业知识产权。
着眼当下,渤海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靖飞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主要面临三方面突出难点。
一是界定难,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料,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不同作物间存在制度差异,侵权事实和结果是否成立界定难度大。
二是协调难,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涉及主体众多,利益诉求、关注点等有明显差异,从科研单位到育种企业,再到农户,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环节,使得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效果不明显。
三是发现难,随着科技的发展,假冒伪劣种子的制作手段也更加隐蔽和复杂,市场渠道的变化,特别是直播电商等线上销售的冲击和影响下,销售方式方法发生重大变革,无疑给监管执法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
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行为,全面推进种业市场净化,今年将继续开展全国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强调,要聚焦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种源质量提升,坚持常态化监管与集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相结合,强化部省联动、部门协同,推行全链条全流程监管。
具体来看,在常态化监管方面,《方案》提出,一方面,要聚焦关键农时强化监管,比如在春秋两季开展种子市场监督检查,重点检查种子标签、销售台账、经营备案及种子质量、品种真实性等,严查未按规定引种备案,严打超出适宜种植区域销售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大涉种案件查处力度,如继续组织开展涉种案件摸底调查,制定出台案件查处指引,建立健全各级投诉举报受理机制等,严惩种业违法行为。
在专项整治方面,要集中开展品种审定“两个通道”及登记品种“仿种子”清理,以及非法生产经营转基因种子、网络售种、牛冷冻精液、马铃薯种薯、食用菌菌种等专项整治,集中清理违法违规行为多发重点领域。
《方案》明确,要持续推进种业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继续开展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核查,加强种子检验机构检查考核,夯实种业市场监管基础。
靖飞指出,监管执法是市场纠治的强制性手段,通过“打”可以让侵权行为无地遁形,但单靠监管执法难以解决种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需要“管”“建”“引”结合。
具体而言,靖飞解释称,“管”意味着在品种审定、登记环节,严格种质资源合法来源的说明,确保创新主体合法利用和使用其他主体的种质资源。“建”即建品牌,企业要强化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让用种农户在选种的时候知道选什么、到哪里选。“引”是要利用多种信息传播渠道,传递主导品种、使用伪劣品种危害等方面信息,引导用种主体通过合法渠道购买合格的商品种子,让侵权产品没有市场。
2021年,我国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去年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种业振兴行动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种业创新攻关、企业扶优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如农业农村部从全国遴选出270家优势企业,推动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制种企业与阵型企业对接,支持企业牵头承担或者参与承担更多的科研攻关任务,支持企业加快品种的研发培育。
在靖飞看来,在育种创新方面比较显著的成效是企业地位的提高,企业在育种创新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团队和育种基地。
此外,靖飞表示,相关政策还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推动了新品种的推广和普及。不仅如此,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模式逐渐成熟,良种覆盖率显著提升,农户收益明显增加。
国投种业总经理杜黎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国玉米、小麦、水稻和大豆等主要粮食作物种子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其中水稻、小麦等主粮种子国产化率高。蔬菜和草籽是我国进口最多的种子,合计占种子总进口额的一半以上和总进口量的近八成。
去年我国已完成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普查新收集资源之中,粮食作物种质资源6.3万余份,占比45.4%,其中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占比超过三成。
但在靖飞看来,我国种业仍面临种质资源匮乏的问题,需要在持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收集的同时,要加大对外交流力度,拿出一些种质资源与国外相关机构进行互换共享,以丰富国内种质资源库。
企查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种业相关企业存量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末首次突破20万家,达21.73万家,截止到4月9日,国内现存种业相关企业22.78万家,其中近半数企业归属于农、林、牧、渔业,近27%的企业归属于批发和零售业,约14%的企业分布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种业相关企业多以轻量级为主,其中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内的相关企业占比35.79%,100万元(含)—200万元的占比20.51%,5000万元及以上的占比为3.68%。
在业内看来,我国具备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中,绝大部分均为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方面均有不足,比如很多企业面临缺乏育种设备、科研人员的问题。
对此,杜黎龙认为,本土种企要坚定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坚持以科技研发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要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种业行业发展的新路径,推动生物育种、种子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的迭代升级。要持续加强与科研院所、各企业间的合作与协同,避免重复研发,形成种企科研合力,打造本土种企“航母”,进一步提高本土种企全球竞争力与话语权。
前不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印发,明确要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
杜黎龙认为,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将直接从政策中受益。从政策端看,接下来应从鼓励企业投入育种研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进转基因商业化进程等方面着力,推进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