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硅产业:2024年营收增长6.18%至33.88亿元,300mm硅片产能跃居65万片/月
来源:证券时报网2025-04-23 19:52

4月23日晚,国内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沪硅产业(股票代码:688126.SH)发布2024年年度报告。在全球半导体硅片行业面临价格承压的背景下,沪硅产业凭借技术突破与产能扩张的“双轮驱动”,实现营业收入约33.88亿元,较2023年增长6.18%。尽管行业短期波动带来阶段性挑战,但公司300mm大尺寸硅片销量同比大增超70%,总产能突破65万片/月,研发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至7.88%,多项战略布局为新一轮行业复苏周期奠定坚实基础。

300mm硅片成增长核心,技术优势夯实行业地位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半导体硅片(不含SOI)出货面积同比下降2.7%至12,266百万平方英寸,创近四年新低。工业半导体需求疲软、成熟制程库存调整放缓以及消费电子等终端市场复苏滞后,叠加200mm硅片价格大幅下滑,行业整体步入深度调整期。然而,沪硅产业凭借300mm大尺寸硅片的强势表现,在逆周期中展现强劲韧性。年报显示,公司全年300mm硅片销量同比激增超70%,带动扣除非主业收入后的营收同比增长7.10%至33.29亿元。

“300mm硅片是半导体产业向先进制程演进的基石,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已超60%。”一位资深半导体分析师指出,“沪硅产业在产能和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使其在国内替代浪潮中占据高地。”年报显示,子公司上海新昇300mm硅片年出货量突破500万片,历史累计出货量超1500万片,产品全面覆盖逻辑、存储、图像传感器(CIS)、功率器件等核心应用场景,客户囊括台积电、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国内外头部晶圆厂,技术实力与市场认可度持续提升。  

战略投入蓄力长远,产能扩张与研发突破双管齐下

2024年,沪硅产业在产能建设与技术研发领域展现战略定力,通过“硬投入”为长期发展积蓄动能。面对行业周期性调整带来的短期挑战,公司以产能扩张和技术突破为核心抓手,持续巩固国内半导体硅片龙头地位。

上海临港新增30万片/月300mm硅片项目全面投产,叠加山西太原5万片/月中试线顺利通线,沪硅产业300mm硅片总产能攀升至65万片/月,产能规模稳居国内前列。与此同时,高端材料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子公司新傲芯翼300mm高端硅基材料试验线产能提升至8万片/年,产品向射频、功率器件领域批量送样;芬兰Okmetic的200mm特色硅片扩产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瞄准MEMS和射频滤波器等高端利基市场,进一步拓展全球竞争力。

在技术纵深布局上,沪硅产业全年研发投入约2.67亿元,研发强度提升至7.88%,新增发明专利授权24项,技术覆盖SOI、外延片及压电薄膜衬底等前沿领域。2024年,沪硅产业开发300mm半导体硅片新产品150余款,进入量产供应的新规格产品超过60款,截至2024年底,公司累计已通过认证的300mm半导体硅片产品规格数量已有750余款,沪硅产业通过持续拓宽技术广度、加大技术纵深,在稳固主流硅片产品市场基础上,拓展特殊规格的硅片产品品类,开发定制化产品,以丰富的产品组合和国际化的市场渠道,巩固并深化客户基础,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长期跟踪半导体材料的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半导体硅片行业长周期、高壁垒的特性,决定了当前投入是未来市场份额的‘入场券’。沪硅产业通过产能扩张与技术卡位,为行业复苏期抢占先机构筑了关键优势。”

技术储备与全球化布局抢占先机,2025年或迎结构性机遇

尽管2024年全球半导体硅片销售额同比下滑6.5%至115亿美元,但行业复苏曙光已现。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预测,2025年市场规模将重回增长轨道,AI、汽车电子与工业数字化成为核心驱动力。在这场产业复苏浪潮中,沪硅产业正以战略支点构建竞争护城河,展现半导体硅片龙头企业的战略远见与执行魄力。

为进一步响应国家半导体产业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公司长远发展战略规划,抢抓半导体行业发展机遇,提升公司全球硅片市场占有率与竞争优势,沪硅产业在上海、太原两地启动集成电路用300mm硅片产能升级项目。项目建成后,沪硅产业300mm半导体硅片业务将在现有产能基础上新增60万片/月的生产能力,达到120万片/月的产能规模。该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为132亿元,其中太原项目总投资约91亿元,拟建设60万片/月的拉晶产能(含重掺)和20万片/月的切磨抛产能(含重掺),已完成5万片/月的中试线建设;上海项目总投资约41亿元,拟建设40万片/月的切磨抛产能。

与此同时,沪硅产业还加速向高附加值领域突破,推进SOI、外延片在新能源汽车、硅光芯片等新兴市场的客户认证,抢占技术制高点。

当行业库存逐步出清、新兴应用需求崛起,沪硅产业65万片/月的300mm硅片产能与7.88%的研发投入强度,能否在2025年转化为业绩弹性,值得市场期待。(CIS)

校对:杨立林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