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正在批量生产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
近日,杭州具身智能公司千寻智能宣布完成5.28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据悉,本轮融资由沙特阿美风险投资旗下Prosperity7 Ventures(P7)领投,招商局创投、广发信德、靖亚资本、东方富海、华控基金等多家资本深度参与,华发集团、浙江省科创母基金与上市公司浙江东方在杭州共同发起设立的善富科创子基金战略加持。此外,老股东达晨财智、柏睿资本、弘晖基金以及千乘资本在本轮持续加码。
作为一家成立一年多的公司,千寻智能至今已成功完成4轮融资,凸显了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与其他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相比,千寻智能不仅具有全球顶尖的团队配置,舍得在人才上花钱,同时还较少有地选择“软件+硬件”两条腿走路,既做具身智能大模型,也做机器人本体。本轮融资后,千寻智能将持续加速具身大模型的迭代、机器人本体的进化以及人才团队的构建。
顶尖软硬件团队,研发出会叠衣服的机器人
千寻智能成立于2024年2月,团队成员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内基梅隆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字节、小米、腾讯等企业。
公司的两名联合创始人分别为韩峰涛和高阳。其中,CEO韩峰涛毕业于浙江大学,在机器人行业拥有十余年经验,曾任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CTO,曾带领团队落地20+行业、100+场景,实现1000+客户的商业化成果转化,具有极强的机器人产品化和工程化能力。
首席科学家高阳是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视觉与具身智能实验室主任。高阳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计算机视觉博士学位,师从具身智能领域泰斗Pieter Abbeel,专注于机器人跨模态交互研究,其学术成果多次入选NeurIPS、ICRA等顶级会议。
值得注意的是,高阳主持的视觉与具身智能实验室,就专注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机器人,打造通用的具身智能框架。高阳不仅研发出世界上迄今为止样本效率最高的强化学习算法(EfficientZero和EfficientZero v2),还提出ViLa和CoPa模型。其中,CoPa模型首次在视觉语言模型中展现出任务级别的泛化能力,性能超过由斯坦福大学李飞飞开发的VoxPoser模型;ViLa模型则被美国顶尖的机器人创业公司Figure采用,被应用于Figure 01机器人的顶层规划模块中。
高阳曾在采访中表示,软硬协同是具身智能的核心。算法延迟和硬件响应若不能无缝衔接,机器人可能无法精准完成0.1秒内的动作指令。韩峰涛也曾表示,无论从商业上还是从技术上,一个成功的或者有潜力的具身智能企业,一定是软硬都做的。
正是基于在软硬件的协同布局,千寻智能研发出了“视觉—语言—动作”的Spirit v1多模态模型,首次引入了动态场景感知全新的能力。近期,千寻智能还披露了自研VLA Spirit v1抢先版,能够根据自然语言指令精准完成类似叠衣服这样的复杂多任务连续操作,这也是国内首次攻克柔性物体长程操作难题。
此外,千寻智能还透露其首款商用级人形机器人Moz1即将正式发布。据公司介绍,Moz1拥有26个自由度(不含灵巧手),基于全球功率密度最高的一体化力控关节打造,在速度、精度、安全性和仿生力控方面都达到了行业最高水平。
机器人赛道正处于资本热潮与应用落地的博弈中
最近,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的一番言论引发了对人形机器人前景的热议。在朱啸虎看来,人形机器人目前还只会翻跟头,能够给客户创造价值的商业化道路目前还看不到,在共识高度集中、估值上涨极快的情况下,他最近正在退出过去投过的一些早期具身智能项目。
一时之间,关于机器人赛道是泡沫还是机遇的讨论在资本圈及科技界兴起。千寻智能的本轮融资无疑在这个特殊的节点,给市场增添了一些信心。在韩峰涛看来,到今年年底,投资机构肯定就看好和相信具身智能赛道了。“要开发一个通用人形机器人还很远,但未来2—3年具身智能就可以在一些细分场景落地,但不一定放在人形这个形态上。”韩峰涛说。
以千寻智能研发的能够叠衣服的机器人为例,韩峰涛表示,服装厂、洗衣房都需要叠大量的衣服,这个需求是原先的工业机器人解决不了的,但应用了具身智能大模型后就可以实现。同时,叠衣服是一个非常难的操作,如果具身智能可以叠好衣服,那么其他的任务都可以完成得非常好,未来将会解锁越来越多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3月31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举行了2024年业绩沟通会。优必选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CEO周剑在业绩会上表示,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跳舞、翻跟头的机器人,虽然比较吸引眼球,可能对融资有利,但这个技术路线不是人形机器人要实现的路线,因此优必选也没有去做炫酷的动作设计。“工业制造是我们最看重的,是能够切切实实帮助客户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的。”周剑说。
无论是千寻智能的“叠衣服机器人”,还是优必选“进车厂打工”的Walker S1,这表明资本在追逐具身智能赛道上,也在冷静地思考机器人的落地场景及商业化道路。当前,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仍面临许多技术瓶颈,存在软硬件协同较弱、续航能力不足、生产成本过高等问题。同时,前期大量资本的涌入也导致行业内存在估值泡沫的风险,增加了不确定性。
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两个月,中国具身智能机器人投融资交易达成27起,规模44.5亿元,接近去年全年。与广泛而高额的融资相比,具身机器人目前离真正的商业落地还非常遥远。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回应人形机器人何时能用于家庭场景时也直言,家用机器人的制造与普及需要更多的时间,并非最近两三年能够实现。
作为一个新兴的赛道,具身智能还处于十分早期的阶段,正处于资本热潮与应用落地的博弈之中。但任何新兴事物的发展,既需要有热闹之中的冷静声音,也需要有耐心资本的坚定伴跑。分歧何时转化为共识,最终也将由时间给予最终的验证。
责编:岳亚楠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