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闼董事长黄晓庆回应“欠薪”传闻:的确遇到困难,在战略调整、积极解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APP作者:邓浩,雷晨,陈归辞,孙燕2025-04-01 15:57
(原标题:21独家丨达闼董事长黄晓庆回应“欠薪”传闻:的确遇到困难,在战略调整、积极解决)

最近,产业里关于达闼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达闼”)欠薪的传闻开始流传。

达闼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头部企业,由国家首批特聘专家、前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于2015年创立。全球总部位于上海,并在北京、成都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资料显示,2023年,达闼获得超10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而且今年以来持续签约合作。欠薪是否属实?达闼业务是否正常运转?融资是否遇到困难?

为核实相关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前往达闼在上海、北京的相关办公区域进行实地探访,对达闼前员工进行了专访,并最终联系上了达闼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黄晓庆,获得了独家回应。

3月31日,黄晓庆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业务的确遇到很大困难,为此进行了人员缩减,同时战略调整,聚焦人形机器人和云端大脑等业务,目前正在积极融资,拓展业务,并努力解决前员工的“欠薪”问题。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黄晓庆坦言,自己和团队始终在正面应对问题,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星辰大海”充满信心。

黄晓庆称,“达闼只是中国众多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先行者,科技创新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坎坷很正常,只要持续努力,砥砺前行,一定会成功。最后由衷期待社会各界能给予帮助、关心和爱护。”

人去楼空与规模收缩

3月24日,记者来到位于上海闵行区的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发现公司此前的主要办公楼已人去楼空。

(达闼上海,21记者摄)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楼大厅中还留有数台机器人,一台轮式机器人上贴着龙年新春海报。

在前台,收件人为达闼机器人的未拆封快递文件已积累了厚厚一摞。会计师事务所寄来的催款函、物业公司寄来的房屋催款函、律师事务所寄来的律师函均未被拆开。

(达闼上海,21记者摄)

在二楼研发办公室,记者看到,办公桌上散落着显示器和线束,会议室白板上还有未被抹去的笔迹。

(达闼上海,21记者摄)

物业告诉记者,达闼在年前就已退了楼,目前还欠着物业费、管理费、水电费。

记者联系到一家近期与达闼就买卖合同纠纷在闵行区人民法院开庭的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达闼所欠的款项不多,已经追回来了。

另一家深圳律所的律师对记者表示,“我们是代表投资方去和他们(达闼)沟通的,因为一些约定情况,对方没有及时沟通,也没有去解决问题,所以才发了律师函。但一直也没有等到回复。”

相对而言,达闼科技北京总部的情况稍显乐观。

3月28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望京SOHO。记者调查获悉,就在去年年底,达闼完成了第五次搬家,从望京SOHO塔三B座33层,搬到了38层。

与之前宽敞的办公区域相比,新办公区面积大幅缩水,仅能容纳数十人办公。

(达闼北京,21记者摄)

但在有限的办公空间内,达闼仍展示了其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据介绍,达闼人形机器人不仅“能歌善舞”,还能完成活动主持、导览指引等多项任务。

据悉,上述机器人只是达闼产品体系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的产品被“拉”去外地参加展会。

记者从达闼工作人员处获悉,目前该办公区主要是研发人员以及行政人员,大部分销售人员都在外面跑业务。

整体来看,达闼的公司规模虽然较往昔有所缩减,但依旧维持着日常经营节奏。

“欠薪”是如何发生的?

达闼机器人上海公司前员工周宇(化名)对记者表示,达闼上海分公司早在2024年1月就陷入资金困难,之后陆续有欠薪和裁员,也有些人选择主动离开。其透露,北京银行在2024年4月曾来上海公司查封资产,盘点过公司的机床设备。

其他分公司的情况也类似。达闼另一分公司前员工石原(化名)则向记者表示,其所在分公司自2023年10月就有一成到两成左右员工合同到期被迫不续签,并只拿到N的补偿。2024年1月公司年会彩排结束后突然通知改为线上年会,当时大家并没有多想。其后2月月薪1万以上员工只发了50%工资,3月开始工资停发,当月其所在分公司也裁了一半多人。

“去年9月底后,公司整体已经处于停摆状态,基本已无员工,北京公司只剩下包括创始人、副总和行政人员在内的20来个人,宁波公司剩下两三人。”周宇表示。

上述达闼自2024年初起发生的经营问题得到了黄晓庆的证实。

黄晓庆承认,2024年开年,公司确实遇到很多困难,科技行业整体融资压力越来越大,对此公司在2024年将发展战略调整为聚焦人形机器人,并做了一些战略性的优化和裁减,对北京、上海和深圳各地分公司都进行了一些减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的工作也确实受到很多影响。所以你们看到的很多情况,也代表目前我们公司的员工没有过去多了。”黄晓庆表示。他称,公司过去员工数在最多的时候有800多人,现在正式的员工有150多人,加上顾问有200多人,主要分布在北京、成都等3个地方,另外目前正在全面布局建设的天津基地,已与天津津南区签署产业投资落地协议,落地“具身机器人云脑操作系统平台”,建设“云端机器人应用训练场”,打造“人形机器人公版机总装线”。

黄晓庆表示,“我们对前员工还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我们一定会在一定时间内、在来逐步解决离职补偿问题”,“现在真的就是需要时间解决,既要保证公司经营发展,又要逐步解决问题,绝大部分员工都非常理解。”

“阵痛”中调整

对于资金链断裂,黄晓庆回应道,2024年开年,达闼遇到很多困难。“在三年疫情期间,公司都没有减员。我们在疫情之后遇到的融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一些融资未及时到位和银行抽贷。当时的融资等外部环境都不太好,加上被美国实体清单后很多美元基金也无法投资,造成了我们那时候的现金流困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取的一份会议录音也显示,在2024年4月底一场面向leader的会上,有高层表示,困难是暂时的。“有的投资款不能如期到位,给我们造成了比较大的困扰。”

对于欠薪的解决方案,另一位发言人在上述中层会议上表示,在财务困难的这段时间,公司暂时无法发放薪资。未发放的这部分工资,公司承诺在财务状况转好后以两种形式补发(两种形式二选一):一是对于未发的薪资,公司给予一定的利息,具体利率待定;二是把未发的薪资拆成两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有很多员工无法接受上述方案,选择主动离职,等公司财务状况转好后,我们会把未发放的这部分工资补齐。”

但直至今日,达闼尚未完全解决欠薪问题。

一位高管对记者提及,虽然融资款没到位,但对于销售侧回的每一笔款,达闼都拿出了一部分用于解决前员工的欠薪问题。

“从2024年底到现在,达闼已经在努力先解决一部分家庭困难的员工问题。”另一位负责运营的达闼高管补充道,达闼下一步在融资的资金规划上,会把解决员工补偿作为第一要务。“欠薪是按照原来的薪资,补偿金则按照劳动法,都会解决。同时,我们也在招募愿意在达闼平台共同发展的前员工。”

黄晓庆指出,达闼从2024年以来都在积极地和机构谈,也在尝试各种各样的融资策略,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策略就是采用变通的方法融资。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以来,达闼持续新增业务合作。1月9日,天津津南国投集团与达闼机器人签署投资合作意向协议。根据协议,达闼机器人将在津南区投资兴办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北方基地项目,致力于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消费机器人销售、智能家庭消费设备销售等。

“我们将以人形机器人总装工厂,建设云端机器人的生态和产业链,目标是为人形机器人产业打造公版机。”黄晓庆指出。

2月14日,国华(00370.HK)与达闼签订一项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框架协议,国华与达闼拟在香港成立合资公司,并在人形机器人大脑的相关技术和产品方面展开合作。合资公司目标为开拓人形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民用产品市场。

根据公告,国华将在框架协议签订生效后两年内协助合资公司逐步募集足够资金,用于产品的开发。达闼负责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授权予合资公司将在中国境内成立的全资持有附属公司,并于两年之内将该等知识产权按照框架协议实施进度分批转移至中国附属公司名下;及将海睿机器人操作系统(云端大脑)及迭代升级版本的知识产权转移至合资公司。

“由香港上市公司提供资金,达闼提供技术,共同发展云端大脑和人形机器人产业。这给达闼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路径,解决了未来发展的资金问题。”黄晓庆指出。

另外在3月17日,达闼与松霖科技(603992.SH)子公司厦门松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在厦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合作的重点方向是共同研发和推广一款配置“灵巧手”的洗护康养功能的人形机器人。

强预期与弱现实中的未来

自2015年成立以来,达闼先后完成了5轮融资,总计融资金额45亿余元。其中天使轮、A轮、A+轮、B轮为美元融资,投资人包括软银、华登国际、富士康等国际知名VC和产业资本。B+轮开始进行人民币融资,引入格力金控、上海国盛、上海城投等一众国资。

从达闼的融资进展看,公开资料停留在了2023年:2023年年中,达闼表示获得超10亿人民币C轮融资,由知识城集团、上海国盛投资集团、水木春锦参投。

对于此后至今年2月期间是否收到投资款,黄晓庆回复道,达闼的融资还在正常进行中。“我们收到了一些融资,但大笔的融资还需要我们下一步努力。”

在调整融资策略之外,达闼也对业务进行了聚焦。黄晓庆告诉记者,在科技行业融资压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达闼调整了发展战略,把业务聚焦在人形机器人与云端大脑等业务。

不过,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正在经历强预期和弱现实的博弈。

最近几天,产业和市场就被朱啸虎“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的消息搅起轩然大波。

“我认为今天的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类似于2007年、2008年的智能手机产业,属于黎明时期。并不是要退场的时候,而是要积极进场的时候。”黄晓庆直言。

在黄晓庆看来,朱啸虎并不明白云端机器人的概念,“他没有想到,如果机器人装上了云端大脑,配置强大的AGI能力的智能体,加上强大的视觉模型,是我们物理世界的镜像。我认为云端智能机器人是达到人类智能的核心问题,如果实现了,我认为朱啸虎会改变观点。”

在黄晓庆的战略构想中,类似于其之前在中国移动研究院当院长时提出来的安卓时代的公版机战略,他认为机器人的公版机是中国未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必由之路。

黄晓庆表示,“我们认为,首先,我们定义了国内第一个68关节的双足人形公版机;其次,核心零部件不一定某一个企业百分百自主打造,可以来自不同领域的有先进技术的公司联合开发;最后,公版机研发成功后,交给产业链和供应链联合生产。”

黄晓庆对记者透露,“2024年尽管现金流很紧张,我们通过开拓市场也实现了6亿元的收入,今年到2月底,我们待签约和准备签约的订单金额也达到了2-3亿元。这足以证明我们达闼机器人还在积极努力,正常营业,不断进取。”

黄晓庆称,“达闼只是中国众多科技创新民营企业的一个缩影,也是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先行者,科技创新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坎坷很正常,只要持续努力,砥砺前行,一定会成功。最后由衷期待社会各界能给予帮助、关心和爱护。”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