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50年,这家餐饮企业如何跨越生存周期?
来源:工人日报作者:陈华 通讯员施院生2025-04-01 09:04

阅读提示

走过150年的老字号聚红盛,从员工不足50人的单一门店,发展到拥有6家门店、员工近千人的餐饮集团,其生存之道“耐人寻味”。在其第六代掌门人邸道阳看来,老字号要发展,“传承与传人”很重要,尊重职工、尊重手艺、尊重劳动的理念不可少。

 

一句喊堂,三声锣响,当客人来到安徽寿县聚红盛饭店,总会被这样复古而有趣的迎宾方式吸引。不少顾客表示,“来这里就餐,仪式感满满!”

聚红盛是由商务部认证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京师大学堂创始人孙家鼐。创立于1875年的聚红盛,今年迎来它的第150个年头。这个民族品牌也从寿县的一家员工不足50人的单一门店,发展到如今拥有6家门店、员工近千人的餐饮集团。

餐饮业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平均生存周期只有18个月。尤其是近年来,面对食材、租金、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在消费升级红利中成长起来的餐饮企业正普遍面临调整与转型。

聚红盛的生存之道是怎样的?“老字号要发展,传承与传人很重要。”在聚红盛第六代掌门人、安徽聚红盛餐饮集团董事长邸道阳看来,聚红盛之所以能够再次焕发生机,与企业始终传承的尊重职工、尊重手艺、尊重劳动的管理理念分不开。

“至于传人,不仅包括企业负责人,也包括后厨师傅、前台跑堂等在内所有人员的齐心协力。”邸道阳说。

入职有欢迎宴,离职有欢送宴

寿县聚红盛饭店门口,戴着瓜皮帽、身着古装的“堂倌”刘国强经常被顾客邀请合影。

70多岁的他已经在聚红盛工作40来年。到了退休的年龄后,他又被公司返聘。

“我还能干,也闲不下来。对聚红盛这么多年的感情,我还真舍不得离开。”在聚红盛干了大半辈子的刘国强,也把儿子介绍过来,如今他已是一名技艺娴熟的后厨大师傅。

“老职工是宝贵财富,返聘代表我们对老一辈餐饮人的尊重。”邸道阳介绍,老员工阅历多、人情练达,他们的服务更容易受到顾客好评。

父子、婆媳、叔侄,聚红盛的员工里,这样的亲戚“搭子”并不少见。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邸道阳有些自豪,说:“说明我们对员工好,不然大家也不会介绍家人来工作。”

把员工当家人,在聚红盛并非一句口号。这可以从员工入职时的一场宴请窥见一斑。

入职当天,公司会仪式感满满地请新员工吃一餐饭,且必须有包括1名管理人员在内的3名以上公司工作人员参加,宴请的标准则不能低于当地一般宴席的餐标。

此外,公司人事和后勤部门必须对新员工以“一种无微不至的方式”持续关心3天,包括为其准备床铺、洗漱用品等各方面生活保障。同时,在培训和上岗方面,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关怀不少于3天,直至其完全适应新的岗位。

这个由邸道阳创建的关爱员工“三三制”,在当地餐饮业内被人津津乐道。“我们服务员和同行聊天,聊起待遇时往往就会自豪地说,‘我们有三三制’。”邸道阳说。

在这里,尊重职工的企业文化随处可见。

“有些企业,员工一旦离职,就好像与原先的企业‘翻脸不认人’,但我们这里不是。”邸道阳说,聚红盛的员工即便离职了,企业还要给他们办一桌欢送宴。

有员工因为孩子上学需要陪读,不得不辞去工作。而正是这桌欢送宴,让他在结束陪读之后又选择了回来上班,因为“这是一家有人情味的企业”。

常年积累下来,老员工也成为聚红盛发展壮大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骑车接送和“三顾茅庐”

现在的聚红盛,每到夜晚总是灯火璀璨,人头攒动。但在20多年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受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和民营饭店的挤压,聚红盛的生意一度萧条。

负债多、人员少、手艺失传……彼时由于经营困难,员工大多外出另谋生路。直到2002年,邸道阳接手,这一情况才得到好转。

“也许是命运使然。我母亲是孙氏后裔,在我很小的时候,她就对我说,希望有一天我能让聚红盛再度繁荣。”这块由孙氏家族打造的金字招牌,让邸道阳感到沉甸甸的责任。

掌舵之初,百废待兴。邸道阳决定先从品牌建设开始,“老品牌源于老味道,要先找回曾经的聚红盛的老味道。”

他决定就从寿县名糕点“大救驾”开始。据传宋太祖赵匡胤在一次战争中存粮短缺,是寿县百姓用一种油性面饼救了他,这种面饼因此得名“大救驾”。

邸道阳接手聚红盛时,正宗地道的“大救驾”制作手艺都在白案师傅于阿姨身上。后来因为要照顾家人,于阿姨离开了聚红盛。

为了请回于阿姨,邸道阳在当时道路偏远、交通不便的情况下,骑着自行车上门拜访。

碍于家中有人需要照顾,而且路远不方便,于阿姨有心无力。邸道阳遂拍着胸脯对她保证:“我们骑自行车接送。”

几经劝说,于阿姨被他打动,之后隔三岔五去饭店教授手艺。邸道阳也履行承诺,每次都由自己或其他同事骑车接送。

感恩于聚红盛对自己手艺的重视,于阿姨将围裙送给了饭店。

聘请红案师傅宋国金的故事,则更像“三顾茅庐”。得益于家中有在聚红盛当厨师的长辈,宋国金的厨艺深得真传,其中盐焗鸡、烧鸡最为拿手。聚红盛经营困难时期,他正待业在家,邸道阳多次前去请他出山。

“第一次去,他以有事为由拒绝了;第二次找他,他已经在一家待遇很好的公司上班了。”邸道阳说,直到第三次请他,以传承聚红盛老字号的重大意义为理由,才最终说服他。

就这样一个个地请,老员工回来了,老顾客也慢慢回来了。

留住的是“老味道”,也是一家企业的精神气质。正如聚红盛门前那副对联:“古剑不磨留养气,旧书重读当加餐。”

2009年,聚红盛作为中华八大菜系之徽菜代表企业,参加迎世博国际美食大赛并获得金奖。

要想植根于当地,必先替当地人着想

走在寿县街道上,如果你要问一个人聚红盛在哪,他往往想都不用想,就顺手指路。

一位9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自己的婚礼、儿子结婚、孙子的满月酒都是在聚红盛办的。之于寿县百姓,聚红盛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

如今,聚红盛又多了一个标签,那就是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80%的原材料都来自寿县张李乡,保证绿色原生态。”邸道阳说,“如果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那也对得起我的劳模身份了。”2020年,他被评为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劳动模范,这重身份给他带来荣誉,也带来更多“责任”。

在工会的牵线搭桥下,邸道阳担任了张李乡油坊村“名誉村长”“乡村振兴指导员”,大量收购村里农产品,村民也因此增收。他说收购农产品是双赢,“村民有钱赚,聚红盛有了稳定优质的食材供应商。”

“聚天下客、红百年业、盛寿州情。”邸道阳说,他心中经常默念聚红盛这三个字的寓意,“一家餐饮企业要想植根于当地,必先替当地人着想。”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