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宏观经济波动、产业链重塑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交织的复杂环境,中航重机(600765)在2024年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进取精神。
公司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主基调,聚焦高端制造主责主业,在航空锻铸领域稳居龙头地位,同时积极布局商用航空和民用产业,实现结构优化与技术突破的双轮驱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3.55亿元,利润总额8.65亿元,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为“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锻铸主业稳中求进,三大业务协同开花
中航重机始终立足“航空为本”,2024年继续以重点型号工程为业务主轴,推动锻铸产品向高端化、复杂化、整体化转型。全年重点型号收入达总营收的76%,成功开发新客户33户,充分体现出核心业务的韧性。
在商用航空方面,公司抢抓国产大飞机量产契机,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组建专职团队,推动“商飞、商发一本账”787项任务有序落地。全年商用航空收入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71%。与此同时,公司在国际市场持续突破,国际转包业务额超1亿美元,与波音、赛峰、罗罗等国际巨头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
民用工程领域则聚焦产业延伸与新兴市场挖掘。2024年,公司开辟华为超级充电桩、低空经济电子元器件、风电、核电、船舶等领域,斩获国内最大72英寸核电叶片订单,风电市场订单增长50%。民品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9.8%。旗下永红换热、重机宇航保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荣誉,体现了公司在民用领域的长期积淀和技术穿透力。
技术创新驱动突破,绿色智造增强韧性
2024年,中航重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研发投入6.80亿元,发布“科技创新30条”,完成40项年度科技目标,揭榜挂帅立项123项,验收69项,构建起全链条创新体系。公司与西北工业大学共建“先进制造协同育人基地”,多个科技项目获国家、省部级奖项:如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机械工业科技一等奖等。
多个关键技术成果实现突破:3㎡级钛合金整体框、5米级超大钢环锻件、1吨级钛合金中介机匣铸件等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全年申报专利275项,其中发明专利171项,制定446项标准,标志着公司在高端材料成形技术方面持续领先。
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全面提速。安大专项能力建设顺利完成验收,宏远新区先进锻造基地全年实现收入11.5亿元。450MN与500MN大型模锻压机分别承担71项任务,完成23项典型产品试制。“数字化运营管控平台”等10个智能制造项目通过验收,产线效率提升20%,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应对极端制造工况的能力。
作为中航集团材料循环再生牵头单位,绿色发展同样成为企业新优势。公司全年回收利用钛合金、高温合金等再生材料2520吨,创造收入1.1亿元,增值收益1846万元。贵州安立、安虹公司托管整合后,精深加工产值翻番,资源集约化效益显著提升。同时,公司集中采购体系全年节省成本10.3%,推动全供应链效率跃升,打造绿色、低碳、高效协同的生产新格局。
战略驱动构建新格局,迈向世界一流目标
2024年,中航重机锚定“航空通用基础结构世界一流供应商”发展目标围绕系统构建“一个核心、四大工程、四条路径、四项支撑”的整体思路,全面推进数字化平台建设、技术创新引领、产业链整合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公司积极推动年轻化、专业化转型。本部中层干部45岁以下占比达50%,全年引进硕博人才134人,“墩苗计划”培养青年骨干64人,完善人才激励与晋升通道,强化企业创新“根系”。两位员工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5人荣获集团“首特一专家”称号,标志着公司高层次人才体系初步建成。
过往一年,是中航重机在复杂环境中稳中求进、主动求变的重要之年。在利润短期承压的背景下,公司通过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绿色智造与全球化拓展,成功实现了多个维度的高质量突破。航空锻铸业务稳健发展,商用、民用市场协同开拓,智能制造与循环经济成果显著,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展望2025年,中航重机将在国产大飞机放量交付、低空经济提速、燃机与船舶设备升级、国际航空市场复苏等利好趋势下,进一步把握结构性机遇。公司将在数字网络平台支撑下,以系统思维整合科研、制造、市场、管理等能力,构建具有韧性与弹性的全产业链格局。
同时,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布局开启的关键节点,中航重机已经形成以高端航空基础结构为核心的战略平台,正在向“世界一流航空通用基础结构专业化供应商”目标坚定迈进。(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