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5-02-25 09:45
(原标题:社论丨有效发挥市场和社会作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向社会公布(下称“一号文件”),部署了2025年“三农”五项重要任务,提出了多项改革措施,并且对目前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也作出安排。

最近几年,由于地产投资减少,曾为大量农民工提供相对较高薪酬岗位的建筑业不景气,以及围绕地产而产生的相关服务业也受到影响,部分农民工存在重新就业的压力,“活不好找、钱不好挣”。因此,一号文件专门提到“加强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在直播电商热带动下,部分农民相继进入养殖种植业,这随之带来两个问题:农副产品供给增速大于需求增速,一定程度上导致物价持续低位运行;同时,直播电商看似降低了销售门槛,但加大了市场竞争,部分贸然入场的种养殖个体户出现亏损。农民个体往往缺乏足够的专业技术、先进的物流设施、畅通的市场信息以及规模化的低成本生产条件等,承受风险能力比企业更弱。此外,许多种养殖企业已经大规模采用自动化机器,不仅成本比个体户低,且减少了用工数量,从而也对进入种植养殖行业的农民构成挑战。

一号文件提到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同时“引导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农户等紧密联合与合作,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关键,是推进农民生产组织形式的“进化与升级”,从包产到户的“单打独斗”转向公司化的“协同共赢”。

比如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山东寿光通过蔬菜合作社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销售,帮助农户抵御市场风险。此外,发展本地特色农业,一定要实施监管以维护特色品牌,避免一窝蜂后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药物超标等问题损害品牌价值,这也需要公司化或合作社化经营。因此,关键是要推进组织变革,避免农民在就业市场或经营领域因缺乏必要的技能与市场知识,而经受更大的损失和风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挑战在于一些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即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人口老龄化加剧、土地闲置、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而这些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的原因是产业空心化。与城市中的制造业服务业相比,传统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低、收入较少,新兴产业目前还难以大量扎根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展产业。一方面,农民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大势所趋,应创造更多的城市就业吸引农民进城;另一方面,发展农村特色产业,不仅要从战略上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还要为留在农村的人口提供机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同时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等。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包括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等。最近几年,农村电商发展较快,刺激了更多人参与种养殖业,但电商价格竞争导致一些农户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

乡村振兴需要跳出“就乡村论乡村”的局限,在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下推进系统性改革。在农村耕地必须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农村发展还缺乏足够的资源和人才。特色农业需要大型合作组织进行高效的生产与销售,文旅业需要创意人才发挥创造力,这些都是许多农村仅凭自身资源难以解决的条件。因此,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既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更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有效驱动与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