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一号文件都聚焦于农业问题,今年也不例外。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这份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没有提“1.3万亿斤”产量目标,但提出要继续提高产量,并增加品质。生物育种产业化等表述都有细微变化。
与过去连续4年一号文件将“1.3万亿斤”作为产量目标不同,今年没有这一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产量没有要求,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迈上1.4万亿斤台阶,产量达到了一个新阶段。2023年一号文件要求“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今年则进一步将目标扩大至单产与品质的双提升。
此前我国一直在加强高产田建设,就是想办法提高产量,据记者此前采访,在玉米这一农作物上,这两年产量提升很快,科技人员下乡普及技术,新型农业机械工具的采用,种植技术在快速提升。
而新的提法,就是不仅仅要求产量提高,而且要求品质提升。我国已阶段性的解决吃饱饭问题,正在向吃好迈进。农作物要向品质化迈进,才能保证农民收入,如果仅仅是产量提高,已很难提高农民收入,满足国民需求。
资本市场比较关注科技为农业提供支持环节,农业是传统行业,现代化农业技术要求非常高,想要农业基础更为牢固,就要提高技术含量。今年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要继续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这也是“生物育种”连续第五年走进中央一号文件。
2021年,一号文件要求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2022年,要求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2023年,文件提出全面实施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并向油料作物方面做了进一步部署,同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2024年,则提出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今年关于生物育种产业化这一表述虽短,但产业化表明要推进大面积种植,说明该项技术要走进田间地头,虽然短短一句话,但引起今天种业板块股价上涨。
一号文件还提到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加快国产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等研发应用,推进老旧农机报废更新。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人工智能、低空技术等比较应景,特别是人工智能,可以应用到方方面面,而无人机已变成农业生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拖拉机一样普及成为农业机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发挥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统筹和要素保障作用,县城和乡村密切相关,乡村发展,需要县城带动,县域成为推进城乡融合的一个载体和切入点。
文件强调,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不允许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这一表述专门为宅基地使用划定了负面清单。
文件还提出要推进新增耕地规范管理和合理利用。近年来这一问题日渐严重,主要是以前的荒地通过开垦变成耕地,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等草地、沙地比较集中的区域。据记者此前调研,有很多沙土地原来不适合种植,在滴灌技术普及后,已经改造成为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