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杭州?”
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科创企业火出圈,影响波及全球,引发全国不少城市的追问与反思。
2月13日,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与杭州“六小龙”等相关企业负责人举行了一场座谈,会上提到要下功夫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卡点堵点。有科技企业现场提出,当前AI相关人才缺口非常大,希望尽快出台针对AI相关人才的激励政策,创新生态也成为讨论重点。
年轻的创业者给杭州带来了更多创新活力,以DeepSeek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在农历龙年末尾成为网络热词。云深处、宇树科技、深度求索(DeepSeek)、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和强脑科技这6家企业,聚焦于机器人、人工智能、游戏开发、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其中,DeepSeek大模型的技术突破最为人们关注。
人们纷纷讨论的是,“六小龙”扎堆出现,和杭州这座城市有什么关系?培育出科创企业的创新生态如何产生?对城市而言,创新的本源在哪里?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发现,对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创新而言,杭州最突出的是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和以人才为中心的产业政策、营商环境,让创业者可以安心探索、做长期主义的创新。
科技创业者需要什么
科技创新力的源泉在于人。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重点角逐领域,跑出一家中国大模型创业公司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是一位80后,毕业于浙江大学。
“成立半年后,DeepSeek带着代码大模型与大家见面了。免费商用,完全开源。”2023年11月2日晚,DeepSeek官方微信号发布了第一条消息。
一年之后,2024年12月26日,DeepSeek-V3首个版本上线并同步开源,引爆全球。今年1月20日,DeepSeek发布开源模型DeepSeek-R1,性能比肩OpenAI o1正式版。
DeepSeek强大、便宜、开源,体现中国AI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引发对区域创新的思考——它为什么诞生在杭州?
教育部信息技术新工科联盟网络空间安全工委会主任、杭州市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胡瑞敏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DeepSeek能够脱颖而出,是中国整体科技研究与应用水平提升的结果,也是杭州区域优势和政策环境建设的结果,未来还会有许多成果涌现。
当不少城市反思为什么自身没有诞生DeepSeek乃至“六小龙”时,问题的关键在于,企业创新和城市有多大程度的关系,经验是否可以复制?
创新往往不是刻意安排的。
年轻的科技创业者想创造什么?需要怎样的创业环境?
2023年5月,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在接受暗涌Waves专访时表示,团队的目标很明确,就是不做垂类和应用,而是做研究,做探索,是一种好奇心驱动,对AI能力边界的好奇。
梁文锋十分确定要做的是通用人工智能,也就是AGI。在语言大模型上可能诞生出类人的人工智能(AGI),团队不会过早设计基于模型的一些应用,会专注在大模型上。
原始创新、颠覆式创新是昂贵且低效的。DeepSeek背靠母公司幻方量化,本身并不差钱,选择在某个城市创业的因素更多基于企业长远发展,以及城市产业环境本身。
杭州闻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做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企业,CTO黄锦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企业是浙工大出来的团队,本身就对杭州有种第二故乡的感情,另外富阳区政府有很好的无偿初期创业支持,这也是当时选择公司驻地的重要因素。
游戏科学的创始人冯骥曾提到,杭州节奏没有深圳那么快,房价也不太高,大家能够耐得住性子。在游戏科学成立初期,其所在的杭州艺创小镇出台了政策,对游戏等数字内容企业,予以三年内最高100%的房租补贴或者减免。
较早认识到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事实上,杭州的科创园区和科创企业遍布城市各处。以“六小龙”来看,DeepSeek在主城区的杭州环城北路汇金国际大厦,宇树科技位于滨江区峰达产业园,强脑科技则在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云深处科技和游戏科学位于西湖区。
胡瑞敏观察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创业企业来杭州,一般会考虑营商环境好坏,人力资源丰富与否,企业发展资源如产业集聚、行业政策、金融资源和高校合作等。“这里说的行业政策并非单纯指地方政策,而是地方在这个行业能否有影响全国的资源。”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和浪潮信息联合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在中国人工智能城市评估排行榜中,杭州位居第二,仅次于北京。
胡瑞敏认为,杭州地方政府比较早地认识到人才才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各项政策以吸引人才扎根杭州,帮助人才融入城市,这自然就会促进人才的聚集,其中一定会有人脱颖而出。
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是浙江省和杭州市招引高层次人才的一张“金名片”,自2009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15届。杭州也成立了杭州人才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加上90亿元的人才母基金,总规模100亿元。
“纵观全国各地产业发展政策,杭州产业发展更为看重人才的成长环境建设,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人才,这才是关键。”胡瑞敏说。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教授肖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杭州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在高端人才引进、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努力,例如加大对顶尖AI科学家和复合型工程师的引进力度。
“杭州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人才政策与创业环境,探索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长期留人机制,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使用和共享机制,整合创新创业平台,提升人才服务效率,也改善生活与工作环境。”肖文说。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成为今年杭州“8+4”经济政策的首要任务。2025年,杭州着力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在肖文看来,杭州还需要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构建全域创新生态圈,继续完善“发现—遴选—培育”机制,优化“验证—孵化—中试—熟化—产业化”链条,确保科技成果从理论到市场的高效转化。同时,杭州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如硅谷的高性能孵化器模式,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
敢于不断跳出“产业舒适区”
今年杭州的“新春第一会”上,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说,创新正在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
由杭州“六小龙”引发的城市反思,直接指向区域创新生态,这是城市能够生长出科创企业的关键。
杭州的创新生态如何形成?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樊文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包括DeepSeek在内的“六小龙”诞生绝非偶然,是杭州长期坚持创新生态建设的结果。杭州市政府早在多年前就将战略重心聚焦于科技创新,跳出传统“产业舒适区”,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化等新兴领域的发展。
杭州通过市场化程度高、政策支持力度大以及良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一个自发的创新生态系统,这不仅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还激发了本地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胡瑞敏看来,杭州AI产业生态的特色在于民间资本活跃,创业团队充满活力。中国创业发展过去主要是以跟跑为主,近几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发展有了新的变化,就是敢于挑战国际一流企业,以并跑和领跑为创新创业目标,涌现出一批潜力企业。
特别是2024年《支持人工智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杭州提出,在支持模型开源社区建设方面,将加大模型开源生态培育力度,支持开源社区发布开源模型、提供模型服务(MaaS)、开展模型智能体(Agent)应用,搭建人工智能人才交流平台。
“AI产业发展离不开数据、模型、算力的资源,产业生态建设的最大变化就是发展门槛的数量级提升。这就意味着产业创新的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开源才能从社会而不是单一企业层面提升资源的汇聚度,才能赢得竞争优势。”胡瑞敏说。
当前,杭州又明确了新的创新领域,继续“跳出舒适圈”。杭州将围绕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五大风口潜力产业以及元宇宙、未来网络、量子科技、先进能源、前沿新材料、商业航天、无人驾驶等若干前沿领域,打造“5+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
回到创新本身,杭州并未因追求短期经济回报而忽视长期创新投入,而是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本注入,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成为城市的核心目标。
2025年,杭州研究提出“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即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目前,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和杭州并购基金三大母基金,加上由其参与投资N只行业母基金、子基金、专项子基金等,最终形成“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截至2024年11月底,三大千亿母基金累计决策批复基金353只,批复规模达到2442.41亿元。
“这种创新投入的定力,使得杭州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的发展节奏,避免了因追求短期效益而导致的资源浪费和创新能力的下降。”樊文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