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科技板块怎么看?多家私募解读来了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长留2025-02-18 12:37

随着18日港股科技板块再次大幅上扬,国内部分私募机构对于连续大涨之后的恒生科技指数,开始考虑获利了结操作。

资料显示,自1月14日至今的短短一个多月,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超过34%。而且港股恒指涨幅达15%,显著跑赢了A股主要指数。当前,港股市场震荡性也有所加大,显示市场对后续走势有所分歧。

多家私募机构提醒,港股科技板块的性价比正在下降。在港股迅速修复估值后,A股核心资产正在成为阶段性洼地,未来仍有进一步上涨空间。

大涨后的港股面临歇一歇?

随着港股自1月中旬开启反弹行情,明显跑赢A股,恒生科技指数步入技术性牛市,尤其是春节后的反弹力度超出多数投资者预期,但是过快的涨幅也引起部分投资者的获利了结。

“我们觉得港股仍有空间,但这一过程大概率也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考虑到当前的风险补偿已经不高,所以会考虑择机做一定兑现。”国内知名私募机构“相聚资本”研究总监、基金经理余晓畅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统计显示,2025年至今,港股恒生科技指数飙涨超26%,位居全球资产表现榜首,特别是自1月14日至今的短短一个多月,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幅超过34%。另外,港股恒指涨幅达15%,显著跑赢了A股主要指数。随着港股行情逐步攀升,港股市场震荡有所加大,显示市场对后续走势出现分歧。

余晓畅认为,随着股价的快速上涨,赔率也有所降低,当涨幅较大时,会考虑做一定的盈利兑现。在具体操作中,依然会严格按照一贯的风格进行投资,选择公司竞争力和现金流都比较强的标的,尤其是短期涨幅过大后注意风控。对于短期涨幅过大的个股,会通过高抛低吸尽可能地平抑组合净值波动。

星石投资高级基金经理汪晟认为,港股领跑是因为港股市场中,有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定价处于极低的水平,这些公司和美股公司做着相似的业务,但估值定价可能差了一倍都不止,这其中一定存在着部分非理性因素,或者说非基本面因素。当非理性因素逐渐消失,由于港股定价价差较大,就会出现大的修复空间,这并不是基本面层面可以解释的。后续港股市场可能会从大幅折价,逐渐转向平价,甚至会出现溢价,目前正处于这一过程中,相信港股市场中长期优质股权将会得到更公允的定价。

汪晟强调,当前时点下,投资性价比也是需要权衡的方面,潜在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特别是公司层面的不确定性以及估值的提前反应。

A股科技核心资产或进一步补涨

“港股迅速修复估值后,A股核心资产反而成为阶段性洼地。”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裘翔认为,港股持续上涨引发外资回流预期升温,而国内活跃资金仓位已处高位,极致持仓风格的机构亦有再平衡需要。最后,从板块热度和位置来看,科技和主题相关板块的情绪指标也均处于高位。

根据Wind统计,2月17日,南下资金实现净流入108亿元,上周南下资金实现净流入217亿元。2025年以来累计净流入规模已经超过1500亿元。另外,1月24日以来,外资已流入港股达127.6亿港元,且主要流入相对低估的消费与科技行业。

港股恒生科技指数估值大幅修复之际,A股市场AI行情并未出现系统性拥挤,并且逐渐向有业绩的方向去落地。2月17日,A股教育、人形机器人、液冷服务器、医疗服务等板块涨幅靠前。其中人形机器人涨幅3.74%,净流入15.90亿元。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板块持续火热,这也让提前布局的主动型基金收益颇丰,多只重仓了机器人概念股的主动型基金,今年以来收益率已超过30%。而在规模最大的被动指数基金的机器人ETF(562500), 春节后资金也加快流入,份额增加了近9亿份,最新份额达75.48亿份。

高盛在最新的报告中称,预计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将会使得中国公司的每股收益在未来十年每年提高2.5%。该行将MSCI中国指数的12个月目标位从75点提高到85点,预计将有16%的上涨空间。

高盛策略师在报告中写道,DeepSeek以及其他中国人工智能模型的出现,已经改变了中国科技的叙事。增长前景的改善以及可能的信心提振,将会提升中国股票的公允价值15%—20%,并可能带来超过200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资金流入。

校对:杨舒欣

责任编辑: 冉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