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赵海军:一季度淡季不淡 丰富产品组合来对抗周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e公司 王一鸣2025-02-12 15:00

2月12日,中芯国际召开2024年第四季度业绩说明会。

中芯国际联席CEO赵海军在业绩会上介绍,去年四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客户拿货意愿相对较低,但在公司季度新增2.8万片12英寸产能的基础上,产品组合得到优化,公司平均销售单价环比上升6%,大致抵消了出货下降对收入的影响和折旧上升对毛利率的影响。综合以上因素,公司四季度销售收入实现连续七个季度增长,收入超过22亿美元,环比增长1.7%,毛利率为22.6%,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

“2024年半导体市场整体呈现复苏态势,设计公司库存大致恢复到健康水位,主要产业向国产链转移切换的速度比较快。2024年,为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公司做了充分准备,加快了产能扩充的节奏,进一步提升了平台的完备性,国内客户的新产品快速验证并上量,使得公司在2024年四个季度收入节节攀升,全年增长超过年初预期。”他说。

财报显示,根据未经审核的财务数据,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为80.3亿美元,同比增长27%,创历史新高。毛利率为18.0%,因折旧上升等原因,同比下降1.3个百分点。

销售收入按区域分,中国、美国、欧亚占比分别为85%、12%和3%,其中,受益于在地化制造需求催化带来的产业链的重新组合、客户市场份额的提升,来自中国客户的收入同比增长34%。晶圆收入按尺寸分,12英寸和8英寸收入都有增长,占比分别为77%和23%,其中,12英寸收入同比增长35%,主要得益于产能规模的扩大和新增产能能够较快地完成验证并投入生产。晶圆收入按应用分,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占比分别为28%,16%,38%,10%和8%,受益于上述提到的诸多因素及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的带动,消费电子、智能手机等应用收入有大幅增长。

赵海军阐述,按照各产品平台来看,公司在模拟、图像传感器、显示驱动等优势平台的收入持续增长。2024年,公司快速在多个技术平台推动工艺迭代和产品性能升级。在模拟器件领域,公司持续拓展高电压、大电流、高性能、高可靠性的8英寸和12英寸工艺平台,快速导入各类型的消费电子、工业工控、汽车电子及新能源领域的终端应用。在高压显示驱动领域,公司持续推动超低功耗及性能更好的28纳米高压显示驱动技术进入量产及终端应用,产能供不应求。在图像传感器及图像信号处理器方面,公司提供更高像素、小单元、高密度的图像传感器产品,快速推出性能更好、超低功耗的图像信号处理器解决方案。同时,公司紧密对接客户需求,对标业界领先工艺,新推出了众多的功率分立器件平台,已实现量产并贡献收入,主要应用于手机、工业工控、新能源等领域。

此外,中芯国际还持续推出高性能、高质量、高可靠性的汽车电子技术及服务来满足芯片客户及汽车品牌方的需求,在高电压、大电流、高可靠性BCD及模拟平台、超低功耗逻辑平台、高性能微控制器平台、车规级显示驱动平台、高可靠性存储器平台等都已实现车规级认证、量产和终端应用。面向未来持续成长的汽车市场,公司加速署客户产品并全面覆盖娱乐、连接、动力控制、车身及底盘等车载应用,力求实现收入增长。

资本开支方面,2024年公司资本开支为73.3亿美元,年底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为94.8万片,出货总量超过800万片,年平均产能利用率85.6%。

“目前整体来看,客户产品库存相对健康。根据与产业链伙伴的广泛沟通,大家普遍认为2025年除了人工智能继续高速成长外,市场各应用领域需求持平或温和增长。近期,我们看到两个现象:1、汽车等产业向国产链转移切换的进程从验证阶段进入到了起量阶段,部分产品正式量产;2、在国家刺激消费政策红利的带动下,客户补库存意愿较高,消费、互联、手机等补单、急单较多。所以整体来说,一季度淡季不淡。但与此同时,外部环境给今年下半年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同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公司会克服困难,努力做到最好。面对挑战与机遇,公司将朝着‘做强做大中芯国际’的目标,继续推进产能建设、支持客户开拓市场、聚焦质量和效益。”赵海军分析称。

综合以上因素,公司给出的一季度指引为:销售收入环比增长6—8%,毛利率预计在19—21%之间。在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的前提下,公司2025年指引为:销售收入增幅高于可比同业的平均值,资本开支与上一年相比大致持平。

对于2025年的公司展望,赵海军做出两点说明。他表示,这几年,地缘政治给行业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公司着力加强了供应链安全性、可靠性、韧性的管理。为了努力把握日益增长的在地制造需求,公司持续高投入,推动了公司收入规模的快速成长,但也给毛利率带来很高的折旧压力,预计2025年折旧年增两成左右。除了折旧,毛利率还受到定价、产能利用率等因素的影响。公司会始终以持续盈利为目标,通过提高产能利用率来对抗折旧,丰富产品组合来对抗周期。

其次,在赵海军看来,在地化生产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但同质化竞争使得结构性过剩的产能即使在市场回暖的情况下,依然面临激烈竞争。

“公司通过打造领先技术来提升核心竞争力、绑定客户,通过增加新产品来对抗价格压力。公司保持一贯的定价策略,随行就市,不主动降价,但在必要时也会和战略客户一起直面价格竞争,以保持住中芯国际在各个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他最后说。

责任编辑: 孙宪超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