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郭博昊
企(职)业年金基金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为员工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具有明显长钱属性。企(职)业年金基金是近年来管理规模增长最快的专业机构投资者,未来发展潜力较大。
为打破企(职)业年金基金入市堵点,近日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
国泰君安副总裁、机构与交易业务委员会联席总裁、研究所所长陈忠义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提高养老金替代率,保障退休人员生活质量,需要企(职)业年金基金保持年均3%—5%的收益水平。但从目前各类资产收益情况来看,固定收益类资产的利率中枢难以达到上述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需要充分利用年金基金资金来源稳定、短期流动性压力较小的优势,强化权益类资产在增厚长期收益方面的作用,以此实现企(职)业年金基金的长期保值增值,更好保障退休人员生活质量。
记者注意到,根据2021年实施的《关于调整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企(职)业年金基金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上限为40%,但目前企(职)业年金基金投资A股比例仅14%左右。
陈忠义表示,无论是与40%的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上限,还是与当前主要经济体养老基金30%—50%的权益配置比重相比,均存在明显差距。通过制度设计为长期资金入市创造更多有利条件,能够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引导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市场内在韧性,符合国际一般经验,也将更好促进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
制约企(职)业年金基金进一步扩大A股投资规模存在诸多堵点。陈忠义指出,短期考核问题突出。目前,企(职)业年金基金普遍实施年度收益排名与绝对收益考核,且设置止损线、预警线等安排,导致投资策略较为保守,投资行为顺周期特征明显,不仅会加大资本市场压力,也不利于企(职)业年金基金收益提升。
同时,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目前绝大多数企(职)业年金基金将风险偏好和投资需求显著不同的年轻投资者和中老年投资者的委托资金混同运作,导致投资组合整体风险偏好偏低,过度强调保本保收益,多投向固定收益类产品。
此外,覆盖面相对有限。截至2024年9月底,我国共有15.6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了3219万名职工,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我国庞大的职工队伍相比仍显不足,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总数为分母计算,企业年金的覆盖率仅为7%左右。企(职)业年金基金覆盖面有限不利于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发展,也制约了企(职)业年金基金规模增长。
为解决企(职)业年金基金入市堵点,《方案》提出,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
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刘晨明指出,考核体系更加鼓励长钱长投,有利于构建市场的长线资金基石。应加快出台企(职)业年金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的指导意见。通过提高长周期考核的权重,可以降低短周期考核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的干扰,增强企业年金等长线资金入市的信心。
记者注意到,目前,监管部门正在抓紧研究制定专门政策文件,通过延长年金合同期限、提高长期考核指标权重、弱化短期业绩披露等方式,推动年金基金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陈忠义认为,拉长考核周期有利于引导中长期资金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理念,打开在市场短期波动时采取逆市操作策略的空间,在熨平基金收益曲线波动性的同时,提升资本市场韧性。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通过拉长考核周期,年金基金委托人和管理机构能够更为理性地看待收益、风险,更加愿意通过适度容忍短期波动来换取更好的长期回报。因此,长周期考核机制下,年金基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有望大幅提升,能发挥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水平,更好实现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目标。
同时,《意见》明确,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鼓励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人开展差异化投资。
目前,我国部分单位已经开展了企业年金个人选择的探索和实践。刘晨明认为,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并支持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探索放开企业年金个人投资选择权。这意味着企业年金将覆盖更广泛的群体,而放开个人投资选择也有望加强企业年金的吸引力,从而形成企业年金与个人的良性互动。
此外,《方案》提出,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年金制度改革,不断提高年金制度对不同类型企业的适配性,推动年金制度在我国取得长足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用人单位建立企业年金,既能为职工提供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障服务,也为资本市场提供更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上市公司是我国5000多万户企业中的优秀代表,应当做好表率,带头完善收入分配,积极参与年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