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台中小微企业唱戏 各地探索出海新模式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 陈雨康2025-01-27 06:46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陈雨康

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家电子产品研发企业,将新加坡选定为出海首站。与常见的借助中介机构出海不同,这家企业找到了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事实证明,这一选择十分明智,该中心提供的一站式服务成功助力企业化解了出海过程中遭遇的系列难题。

由地方政府牵头,在海外设立商务中心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平台”),以此助力中小微企业出海。这一新模式正陆续成为各地政府助力企业“走出去”的新抓手。

证券时报记者在调研中获悉,该模式颇受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青睐,认为是企业出海的落脚点,不至于让刚到海外拓展业务的中小微企业孤立无援。

受访专家认为,地方政府牵头在海外设立服务平台,能助力企业直接接触当地市场,深入了解需求与动态,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同时整合政策、资金、信息等资源,降低中小微企业出海门槛。通过近年来的实际运作,这类平台也呈现出不足,未来应在服务效率和质量、服务范围、专业度等方面进一步优化。

1 新型出海模式陆续落地生根

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的诞生,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2019年9月,在新苏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共建中新“国际化走廊”的倡议首次被提出。2020年11月,新苏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举行,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企发局、经发局签订关于促进合作共建“国际化走廊”的谅解备忘录,旨在推动双方在科创、投资等领域的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中国企业的跨境投资进程。在此背景下,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一期于2021年10月正式启用,二期也于2024年2月投入使用。

“该商务中心可满足项目在办公、路演展示、互动交流、科技孵化、研发、中试等不同发展阶段的载体需求。”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同时,商务中心还构建了涵盖新加坡政府部门、商会协会、投融资机构、高校科研机构、专业服务企业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网络和渠道,在推动新加坡企业进入苏州市场以及促进中国企业在新加坡的业务拓展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运营3年多来,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在服务企业出海方面成绩斐然。截至2024年底,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累计服务签约出海企业158家,其中多数为中资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并将其作为国际或区域总部,涉及生物医药大健康、工业自动化、集成电路半导体、绿色科技、人工智能及数据分析等前沿产业领域。目前,在商务中心实际办公运营企业20余家,主要承担市场拓展、销售、采购、轻量化研发等职能。

这样的新型出海模式正在各地陆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24年初,湖州商务局携手浙江侨青联搭建了浙江首个“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旨在帮助入驻企业无缝对接国际产业链与供应链。

湖州“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负责人、杭州康博商务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兰礼明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湖州“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搭建,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主要出口市场需求收缩、外贸企业订单减少等压力下进行的,旨在解决小微企业单一出海拓市时面临的资源要素分散、渠道能力不足、市场拓展困难、合规认证复杂等问题。

自2024年1月成立以来,湖州“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已在不同国家建立了13个湖州国际商务服务中心,累计80家意向入驻企业,促成了10余笔国际订单,还有20多个订单正在积极对接中。

兰礼明透露,湖州“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的成功运营为地方政府推动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目前已在浙江省内发挥了示范效应,已有城市计划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本地企业出海”。

仲量联行中国区产业与物流服务部总监尹鸿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地方政府牵头或主导的这类出海模式具有多种优势,不仅能快速、高效整合各类资源,从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降低中小微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门槛,还能助力企业建立健全完善的合规和风险控制体系,帮助企业更好地遵循并适应不同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有效降低合规风险。同时,地方政府参与也为平台提供了信誉保障,增强了海外合作伙伴的信任度,可以推动企业在当地市场的业务拓展。

2 中小微企业出海不再孤立无援

与大企业出海时有详细的规划以及充足的人手不同,中小微企业出海或许只是源于一个初步的念头,缺少国际市场运作经验,对海外市场的法律、政策和文化更是一知半解,而且在资金、人才等方面也存在短板。

作为义乌市文化用品行业协会会长,黄昌潮对中小微企业的出海痛点有着深刻的体会:“过去,义乌文具行业大多从事外贸代工,不仅原创力匮乏,也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而“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新型出海模式被认为有效破解了上述痛点。“对于中国员工而言,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让他们找到了归属感,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上述苏州工业园区电子企业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而中心提供的大量共享区域,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看,对中小型企业非常友好。”

目前,该电子企业在新加坡的业务还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在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的协助下,其未来将全力聚焦东南亚市场的拓展与布局。

兰礼明也举例称,安吉一家生产椅子的企业,由于缺乏海外拓展渠道,平台为其提供从市场调研到运输清关的一站式服务。该公司首次合作就成功获得巴西订单,产品还在湖州国际(巴西)商务服务中心长期展示,极大地增强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信心。湖州一家叉车企业,在平台的协助下,成功开拓了俄罗斯、塞尔维亚和巴西市场。目前,该企业除成功对接订单外,还在积极筹划成立合资公司、签订代理协议等后续布局。

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牵头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品牌出海计划的引领下,义乌市文具厂商近年来越来越重视打造自主品牌,努力形成中国文化特色的原创IP。黄昌潮表示:“我们鼓励企业主动走出去,从‘坐商’变成‘行商’,参加国际性行业展会,主动把品牌推向全球。”

“地方政府在目标国家或地区设立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企业更直接地接触当地市场,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市场动态,从而快速调整产品和服务策略。”仲量联行华东区产业与物流服务部董事宋吉也向记者表示,“由于海外服务平台配备熟悉当地语言和文化的专业人员,可以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实现有效沟通,减少因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误解。”

3 新模式仍有瓶颈亟待突破

尽管“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出海新模式已初显成效,为中小微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开辟了新路径,但在实际落地与日常运营中依然存在诸多瓶颈,亟待解决。

以湖州“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为例,兰礼明向记者表示,日常运作中,部分企业对平台的了解十分有限,信任度也明显不足。同时,平台对细分产品领域的专业服务度仍有提升空间。

宋吉也表示,政府主导的模式有可能在市场化运作和灵活性方面存在不足,有时候较难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和企业个性化需求,建议与海外商会、行业协会等建立联系,提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提供差异化、专业化的支持服务。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满足中小微企业出海的个性化需求,这一出海新模型同样需要不断升级。

“未来,我们将加大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企业对平台的认知度与参与度。同时,进一步深化平台的服务内容,特别是在合规认证、品牌打造等专业领域,提供更具深度的服务。”兰礼明表示,还将稳步推动13个海外中心的实体化运行,积极建设新的中心,加快形成出口增量,加强与国际组织与海外机构的合作,提升平台的国际影响力。

据了解,2025年,湖州“1+N”国际商务综合服务平台计划服务300家以上企业,聚焦12种重点产品,将服务范围扩大至20个国家和地区,为湖州产品走向世界搭建桥梁。

上述苏州电子企业建议,希望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能够协助企业寻找专业研发人才等高质量人才,以支持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建议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在后期提供更多关于当地的市场、行业和经济等咨询材料,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和适应当地环境,填补国内与海外的信息差。”

苏州工业园区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坡国际商务合作中心未来将为入驻企业提供更全面的配套服务支持和价值赋能,积极拓展服务范围,如协助跨境并购,协助设立办事处、研发中心、国际总部,实现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资源对接,提供当地政府“一对一”政策辅导等全方位服务。同时,商务中心还会不断加强生态网络建设,举办主题活动,促进入驻企业在跨境合作和拓展市场方面与渠道伙伴及潜在客户深化合作。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