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互金协会”)发布《关于防范通过仿冒金融App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以下简称《风险提示》)。《风险提示》显示,中国互金协会关注到不法分子通过仿冒金融App实施诈骗行为的情况,造成金融消费者财产损失。为提高社会公众防范意识,保障自身财产安全和信息安全,特发布风险提示。
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互金协会通过发布风险提示,展示了其对消费者安全的重视,有助于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合规化发展。
仿冒App迷惑消费者
具体来看,仿冒App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仿冒金融机构官方App,即使用与正版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图标、名称,从而迷惑金融消费者;二是冒用金融机构名义发布虚假App,即不法分子虚构出金融机构从未发布的App,掩盖与官方App的差异,降低金融消费者警惕性。
据了解,仿冒金融App通常通过网页链接或社交软件传播下载,并以多种方式实施诈骗。包括以低息、无抵押、快速放款为诱饵,吸引急需资金的用户申请贷款,而后以缴纳手续费、保证金、验证还款能力等理由要求用户转账汇款;推出号称高收益、稳赚不赔的虚假理财产品,利用用户追求高回报心理,先给予用户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后诱导用户投入大额资金,随后关闭App,卷款跑路;通过仿冒金融App获取用户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用于盗取用户银行卡资金或进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看来,仿冒金融App对金融机构的危害包括:一是使相关正规金融机构的品牌信誉受损,严重影响相关机构的公信力;二是增加了相关正规金融机构的客户流失风险。
提高防范意识
中国互金协会提示,金融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下载应用。从金融机构官网或合规主流应用市场下载金融App,不点击可疑链接或下载可疑应用。建议优先选择经过备案的移动金融App。谨慎操作敏感信息。在使用金融App时,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账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输入密码时,确保周围环境安全,防止他人窥视;不随意在不明App上填写个人敏感信息。关注账户动态。定期查看金融App中的账户交易记录和余额变动,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如发现未经授权的交易或可疑活动,应立即联系金融机构进行处理。
中国(上海)自贸区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认为:“《风险提示》有助于金融消费者增强防范意识,让消费者谨慎对待金融App,提供了应对策略,让消费者知道可疑情况如何处理,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在金融机构端打击仿冒金融App建议方面,叶银丹认为,一是金融机构可以增强App和网站的防伪措施。如在App中嵌入独特的标识和多重加密技术,确保用户可以识别真伪。同时定期对自己的App进行漏洞扫描和安全审计,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及时修复,避免仿冒者利用安全漏洞进行攻击。二是加强消费者风险教育和引导。金融机构应通过官网、社交媒体等渠道,定期发布关于仿冒App的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如何识别仿冒App。三是建立仿冒监控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追踪。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自动化工具对市场上出现的App进行实时监控,追踪与仿冒金融App相关的广告或网站,及时进行举报或采取法律手段清除非法内容。四是加强监管与合作。金融机构可以与相关行业协会以及监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报告仿冒金融App和网站的最新情况,便于全行业联合打击仿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