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一带一路”信息动脉,发展海工装备成为关键“钥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董静怡2025-01-23 14:31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成为了推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进步的关键力量。特别是近年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浪潮下,以智算集群为核心,以高质量海底光缆和国际陆缆为骨干的新型绿色算力环网的构建,对于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提供数字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数字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以及市场的多元化拓展等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近日,“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发展联盟与产业链各方达成合作共识,计划在东南亚地区发展包括海底光纤和智算中心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正式启动“智算之环”项目建设。

“一带一路”信息产业发展联盟通委会主任贝麒表示,后续会继续利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线路运营,打通更多数据中心和算力孤点,让智能算力成规模成网状发展。

然而,海底光缆的施工和维护面临着诸多挑战,复杂的水下环境对施工技术和装备提出了极高要求。目前,我国很多装备设施仍依赖于欧美公司。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国产化,相关技术发展加速。关键设备如水下机器人以及海缆施工船的自主研发和建造上已取得突破,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通信领域的竞争力。

跨境光缆布局

海底光缆作为国际通信的“大动脉”,承载着海量的数据传输重任。

海底光缆采用了先进的光纤通信技术和防护措施,具有传输距离长、带宽大、传输损耗低、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它们铺设在深海海底,能够跨越大洋,实现远距离、高速率的数据传输。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报告显示,虽然国际通信除了海底光缆外,还有陆缆和卫星等方式,但相较于海缆各有不足。陆缆多限于临近国家间的通信场景,跨越多个国家的陆缆组网运营尚不够成熟;而卫星通信技术虽然有较快发展,但带宽提供能力相对海缆明显不足。因此在比较长的时间里,在国际通信中,海底光缆仍将起到绝对主导作用。

以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海底光缆为例,这些光缆能够承载海量的数据流量,包括互联网数据、跨国企业数据传输、国际金融交易数据等。在人工智能领域,当亚洲的智算集群需要与欧洲的数据中心进行大规模的数据交换和协同计算时,海底光缆能够提供稳定、高速的通信链路,确保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实时交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智算之环”项目的主要发起方,也是海缆通信施工的国家骨干企业-中国海底电缆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底”)。中国海底总经理江伟向记者表示,此次项目合作是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通信领域的新拓展,围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尤其是东南亚这一数据经济的热点区域,积极承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项目,通过在东南亚等关键节点的布局,不仅可以满足当地业务发展需求,还能以东南亚为基地,进一步拓展至南亚巴基斯坦、中东沙特阿联酋以及非洲等地区,构建起一条连接全球的数据经济“光缆之路”。

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国企业的数据出海需求日益增长,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数据的快速传输和流通提供支持,也需要建设先进算法的大规模智算中心。其中海底光缆作为连接不同大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重要通信通道,在全球通信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海底光缆的建设对于中企出海具有重要意义,它如同高速公路或高铁,能够承载大量的数据传输,避免数据拥塞,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江伟向记者表示。

先进设备实现自主创新

海底光缆的施工和维护需要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进行,包括水压大,海水腐蚀性强,且洋流汹涌、海底地形复杂多变,施工时,需精准定位,将海底光缆铺设在预定路由,稍有偏差就可能影响信号传输和系统寿命。同时,要克服海浪、潮汐等自然因素干扰,确保海底光缆平稳铺设,对设备的探测精度、作业深度等要求极高。因此,相关的海洋工程装备能够高质量的稳定操作是项目交付的关键所在。

这些海洋工程装备包括海缆施工船、埋设犁、水下机器人等。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很多海洋装备设施严重依赖于欧美公司。

随着国力的增强,近些年来,我国在海洋装备方面大力推进国产化,相关技术发展加速。关键设备如水下机器人以及海缆施工船的自主研发和建造上已取得重大突破,正逐步实现自主创新,这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通信领域的竞争力。

以水下机器人为例,海缆施工项目的水下机器人能够在水下独立完成诸多作业,如打捞、检测以及设备精准对接等,是海缆施工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凭借其先进的技术,水下机器人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和风险。

过去,国内水下机器人多由欧美日公司垄断,一方面,技术引进成本高昂,且核心技术难以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国外产品在特定场景下无法完全契合国内特定场景的需求。在复杂国际环境下,自主研发水下机器人意义重大。近年来,国内企业加强自主技术研发,其性能标准目前已经可以对标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海底是其中的代表性企业,据介绍,中国海底自主研发工作型ROV(遥控式水下机器人),适用于1500米水深,可埋设水下设备至3米。目前已经在工程中实际应用。

“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国水下机器人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虽然仍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特别是在水深小于1500米的特种产品领域,我国已基本与国外持平。”江伟向记者表示。

同时,在一些特定的技术上,国内产品已有赶超之势。江伟向记者举例称,在海底环境中,海流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情况下,2节流速相当于每小时3.6公里左右,国外的一些水下机器人在这样的流速下,并不能完全抵抗海流,难以正常进行作业。而我国的水下机器人在抗海流性能上取得了突破,目前已能抵抗2.5节的流速,其性能在这一方面已略微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未来,我国水下机器人的发展将更多地聚焦于突破更深水深的应用和研究。”江伟表示,中国海底计划在2025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将朝着4500米到5000米水深的方向发展,以满足海底更深处的需求,进一步拓展深海应用领域。

与此同时,国内在海缆施工船的建造上也在取得重大突破。过去我国海缆施工船大多依赖国外进口或二手船改造,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海缆施工行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正大力推进海缆施工船的国产化建造,从设计、施工到建造的各个环节,均采用国内先进技术。

江伟向记者表示,国内造船在海缆施工船建造方面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成本相对较低。相较于在国外造船,国内造船无需承担高额的国外人员、设备等费用;其次,造船过程可控性强。在国内造船,从设计到建造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起始阶段就围绕项目需求进行设计和建造,而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的设计图纸。

据介绍,中国海底正在建造的“天翼领航”号大型海缆施工船,排水量可达到13000吨,国产化率达到98%以上。

“中国虽是造船大国,但在海缆施工船建造等特定领域,此前并非造船强国。此次‘天翼领航’的建造,从设计、建造到装备采购,全面运用国内生产企业的产品,是国内海缆施工船建造领域的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江伟向记者表示。有如此的技术储备和工程实施经验做依托,我们有充分的信心支持“智算之环”项目建设,实现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中企出海提供坚实的保障。

责任编辑: 邓卫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