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有关政策措施,听取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情况的汇报,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会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加强政策支持、培训赋能、服务助力,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要统筹当前和长远,综合考虑城乡融合发展、人口结构变化、群众健康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完善建设布局,为群众就近就医提供更大便利。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研究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范围
会议研究促进就业有关政策措施,指出要加强政策支持、培训赋能、服务助力,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体来说:
要加力就业岗位挖潜扩容,聚焦先进制造、服务消费、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岗位开发计划,提升经济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要加大对重点群体的就业扶持,提高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授信额度,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加力支持就业创业,研究扩大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范围。
要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企业参与等方面加大支持,分行业领域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培训层次和补助水平,培养更多发展所需人才。
本次国常会提及的稳岗扩岗专项贷款、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均是近年来各地反馈较好的稳就业政策,有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
当前,经济运行当中面临一些挑战,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指出,青年人等部分群体的就业确实还面临着困难和压力,稳就业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所谓稳岗扩岗专项贷款政策,即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通过金融机构申请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授信额度最高3000万元,同时给予优惠贷款利率。根据国常会安排,未来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单户授信额度上限将有所提高。
对于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林泽昌近日介绍,该政策是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按照每人不超过1500元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鼓励企业加大青年群体招用力度。2024年前三季度,财政部门一共向17万户企业发放了9亿元,惠及62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根据国常会安排,未来一次性扩岗补助有望惠及更多青年群体。
付凌晖表示,下阶段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更突出的位置,实施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企业的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的就业,保证就业大局的总体稳定。
着力提升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
会议听取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情况的汇报,指出要为群众就近就医提供更大便利。具体来说:
要着力提升基层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健全临床科室设置和医疗设备配备,扩大基层用药种类,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升慢性病和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康复能力。
要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发挥医保支付、价格等调控作用,运用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手段,引导患者基层首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近年来,我国不断支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提高医疗保障水平。2024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70元。财政部下达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资金3647.88亿元、医疗救助补助资金296.51亿元、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建设补助资金39.95亿元,支持强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综合保障。
新的一年,财政部已明确将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财政支出将继续向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领域倾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陈建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近年来综合物价和居民生活成本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的养老压力,“明年基本养老金和医保补助的调整幅度或将高于往年”。
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
会议研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指出要统筹推进高校育人方式、科研范式、办学模式、治理体系等方面改革。具体来说:
要把优化学科专业设置作为改革重点,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以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为牵引,对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科学调整,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提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
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体系改革指挥棒作用,为高校特色发展、教师潜心教学致研营造良好环境。
“我们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特别是通过启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是我们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高校要在基础研究、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怀进鹏指出,教育部将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
校对:刘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