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的指针嘀嗒作响,不经意间,距离2025年只剩几个时辰。新年的曙光即将穿透寒冬的薄雾,洒落在这片依旧充满梦想和挑战的土地上。
回首这一年,中国创投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和洗礼。我们曾一同在曙光初照的清晨满怀期待,也曾在风雨如晦的夜晚忐忑不安。为每一个潜力项目奔走洽谈,为每一次市场变动忧心忡忡。我们也共同目睹了行业从喧嚣回归理性,在市场的起伏中探寻稳健的发展路径。
这一年,政策东风劲吹。新“国九条”明确畅通“募投管退”循环,强调创投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创投十七条”出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力倡壮大耐心资本;行业头部机构负责人多次受邀参加顶级座谈会。政策为创投之路筑牢基石,创投行业前所未有地站到了舞台中央。
这一年,长线资金从“小心试错”走向大胆践行。银行、保险、社保基金等在政策激励与松绑下跑步入场,成为创投市场资金端的关键亮色。资金短期逐利使诸多潜力项目夭折,而追求长远价值的“耐心资本”能赋予企业充足底气与勇气去跨越周期。金融资产汇聚,不仅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鲜活实践,亦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强大动力。
这一年,投资市场从狂热趋向理性。虽“弹药”充足,却难寻适宜的优质项目,这是成长之痛,亦是成熟的晨曦初现。市场趋冷,迫使投资人更趋审慎,关注商业模式本质、现金流状况与团队韧性。泡沫退去,那些以技术创新驱动、化解社会痛点的项目,正稳步迈向舞台中央。
年初掀起的人工智能(AI)投资之辩,恰是行业面对难得确定的赛道时既兴奋又谨慎的体现。一方面,AI技术似烈火燎原,重塑诸业,开启未来无限可能之门;另一方面,技术落地之艰、伦理困境之绊、商业变现之曲折,令投资人于希望与迷茫间徘徊。然而正是如此争辩,推动行业持续探寻AI与产业融合的最优解,朝着智能化的星辰大海奋勇前行。
这一年,创投行业有过忐忑、走过颠簸,亦时时陷入沉思。
一句“独角兽之问”,如巨石投湖,激起层层涟漪,引发全行业、全社会的深刻反思。处于创新链顶端、被风投视为珍稀无比的独角兽企业增量下降,非中国特有之问题,其与全球经济周期、流动性及新兴市场格局紧密相连。然而,此问或为新一轮变革之切点,于支持硬核科创进程中,我们究竟缺什么,如何补课,成为破局的关键。
众多企业面临“回购之困”,是履约回购股份,承受可能压垮企业之重负?还是公然违约,接受市场无情淘汰?未曾料到,市场“蜜月期”冲动签订的对赌回购协议,会在热潮退去后,因被IPO拒之门外而面临两难抉择。这是一道“双输”之题,不仅关乎企业生死,更折射出创投市场深处的暗流涌动。风险管理乃风投行业之根本,但过于严苛则会束缚其拳脚。究竟应如何对待“风险控制”,采取何种“风险管理”方式,值得全行业深入探究、大胆求解。
创投机构困在多种退出方式的“算法”中:是港股IPO,还是并购退出,抑或继续等待A股IPO?港股市场估值、流动性仍有不确定性,寻找合适并购方仿若大海捞针,价格、战略协同等亦考验各方磨合能力,A股虽充满诱惑却也蕴含等待带来的不确定风险。然而,这种举棋不定、反复权衡的胶着,使创投机构在复盘时不断梳理投资逻辑,为未来投资决策积累宝贵经验。
新岁开启,共赴新程。值此新年曙光将现之时,让我们携过去一年所获得的支持与信任,带着对灵魂的叩问、对困境的思索、理性的回归、争辩后的启迪以及坚守的力量,以智慧与勇气为翼,用专业与耐心浇灌,打开新局面、迈向新征程。
责编:岳亚楠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