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创投新范式 业界呼吁培育耐心资本
来源:上海证券报2024-09-10 09:07

中国亟须优化完善“投早、投小、投长、投硬”的风险投资体系,中国金融要从债权模式向股权模式逐步转变,发展股权融资最需要的是长期资本、耐心资本……这是多位国内头部创投机构负责人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WeStart全球创业投资大会上传递出的最新声音。

本次大会以“重构·新生”为主题,创投机构聚焦创新、投资,探讨在新形势与大变革环境下,如何重构创投新范式,用耐心资本培育创新体系和新质生产力。

重构创投新范式

“当前创投行业所面临的变化是一种范式变化,即一种生存环境发生的巨变。”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家庆表示,市场环境变了,给市场化机构提出更多要求、带来更多挑战。

创投机构负责人普遍认为,创投行业遇冷的原因是二级市场的压力传导到了一级市场,资本源头在缩水,创投各环节放缓。而根本的原因是,靠房地产、出口、制造业、大宗商品等推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国资创投则面临更多元化的需求和考验。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单俊葆表示,对投资管理机构而言,既要向上为LP提供服务和赋能,又要向下为被投企业提供支持,做到“双向赋能”。

“尽管金融市场处在低点,但这也是新兴技术的起点和产业变革的拐点。”在单俊葆看来,我国在多个新兴技术领域,已从“跟跑”转向“并跑”或“领跑”,现在是私募股权投资布局的好时机。

谈及创投新机遇,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表示,科技金融是科技创新发动机的燃料,历次工业革命无不是“始于科技,成于金融,兴于产业”。中国的科技发展到了要解决最关键、最核心技术的阶段;当前的硬科技产业革命包括人工智能、光子芯片、生命科学、新能源等。

而与会的多位创投机构代表均表示,两三年前,部分创投还看一些传统产业的标的,现在大家都瞄准在新兴产业找投资机会。

投硬科技需耐心资本先行

面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新挑战,与会嘉宾提及最多的是壮大耐心资本、发展硬科技,以重构创新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

“要发展新质生产力,重构创新体系,金融行业就必须变革,即中国金融要从债权模式向股权模式逐步转变。”深圳市东方富海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富海”)董事长陈玮表示,当前,中国的股权投资规模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发展股权融资,最需要的是长期、耐心资本。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戴敏敏表示,科技创新往往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而耐心资本具有坚持价值投资,投资周期长,能够逆周期布局等优势。因此,壮大耐心资本,可以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企业在研发、创新和市场培育上的长期投入。

米磊则进一步表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向超复杂(比如脑科学、生命科学)、超微观(比如量子、光子、合成生物学)、超宏观(比如航天)、超极端环境(比如可控核聚变)延伸,这些技术领域发展周期长、投入巨大,往往是跨学科跨领域,也呈现出一旦突破就呈指数型增长的显著特点,是典型的硬科技。

“发展周期长决定了需要长周期耐心资本,高风险决定需要股权融资供给方式,指数级增长决定了需要着力培育早期金融供给。”米磊强调。

创投建言打造新风投体系

新挑战释放新机遇,针对如何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如何打造新风投体系,与会的创投机构代表纷纷建言。

李家庆认为,对市场化机构而言,要从“猎人”向“农民”转变,做投资界的“农民”意味着,要扮演“耐心资本”角色,不仅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还要投大、投难、投长;在科技企业的成长过程中“陪跑”更长的时间,并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投后服务和赋能。

单俊葆建议,国资创投要结合中国实践,走中国特色的私募股权之路,在做投资管理的时候要做好服务和赋能,服务产业链。戴敏敏表示,国有资本作为耐心资本的主力军和引导者必须承担起重大使命,发挥好重要作用。

米磊提出,要加快打造科技金融的“郑国渠”体系,即推动银行、保险、国家大基金等资金发挥运河主动脉作用,做大国家级母基金,确保耐心资本供给。而国家级母基金发挥“郑国渠”作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筛选出一流的硬科技投资机构,做强市场化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具体的硬科技投资机构则发挥毛细血管作用,将金融血液输送到早期硬科技创新企业中,服务科技创新。

针对如何引导耐心资本、大力发展创投行业,陈玮提出七点建议:一是构建创投友好型发展环境,从监管、扶持政策到投资价值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应充分尊重创投行业的特点和惯例;二是形成银行、保险、社保、母基金等多层次的长期资本供应体系;三是国有资本应率先成为耐心资本;四是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化母基金并重;五是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长期参与创业投资;六是建立多元、畅通、便利、高效的创投基金退出体系,大力发展S基金;七是对二级市场严控增量、放宽存量,把股市作为振兴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通过提振二级来发展一级,进而促进创新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