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GP开始“卷”管理费,打破行规后如何涅槃重生?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创业资本汇 卓泳2024-08-17 19:42

一级市场全面进入国资时代,无论是募资、投资还是退出,都发生了巨大且深远的变化。过去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不少VC机构会暂时挂个“空挡”,养精蓄锐待形势好转再出手,这期间全靠上一笔募资的管理费“养家糊口”。但如今募资难、出资结构单一、国资成为主流LP的新形势下,过去“2%管理费+20%Carry”的行规已被打破,GP靠管理费过日子变得越发艰难。

“我们最近募的一只基金,管理费仅在1%—1.5%之间,现在已经很难收到2%的管理费了,特别是有引导基金出资的基金。”方晨(化名)是华南一家VC机构的募资负责人,在她记忆里,入行的这两三年都没有收到过行规中所谓的2%的管理费。

在私募基金领域,私募基金管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管理费和业绩报酬(Carry)。“2+20”是常见的收费模式,其中“2”指基金管理人每年度收取基金规模2%的管理费,“20”代表基金管理人提取基金收益的20%作为绩效收益或业绩报酬。

之所以出现浮动的管理费收取比例,与国资LP的出资节奏,以及对GP的业绩约束有很大关系。“有些政府引导基金认缴的部分交1%的管理费,实缴才给2%,但一些引导基金的出资是按具体项目来支付的,也就没法提前拿到管理费。”方晨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有VC机构还主动向LP降低管理费或调整收取模式,比如,采用与LP对赌的形式,约定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比例来收取管理费,这个阶段可按照GP完成业绩指标的进度,同时约定若实现超额收益率后可获得相应的管理费比例,以此来获得LP的信任。

很显然,在募资难的环境下,一些GP已经开始“卷”管理费了。上述调整管理费的收取节奏和比例尚可理解,毕竟未来能否创造收益先不说,“先干活后收钱”是符合商业交易规则的。何时收钱、收多少钱,最后总归还是收的,更“卷”的是,有机构即便开始收取了管理费,后期还会通过各种渠道返还回去。而且不仅是中小机构,就连国际和国内的私募巨头黑石、环球老虎、红杉资本等都主动降低姿态,打破行业传统。

事实上,“2+20”的管理费行规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些争议。也就是,在现有管理费模式下,LP承担了巨大的投资风险,GP却稳稳地赚着管理费,在缺乏流动性的一级市场中,资产转让或变现都极为困难,LP对于自己的这笔投资难免缺乏安全感。只不过,在经济上行周期里,无论是投资还是退出都表现得相对景气,加上当时的LP中有大量的高净值人群,他们对股权投资的认知度并没有很高,只好遵循这个起源于美国私募行业的行规。

但数年过后,不少LP都发现,GP并没有给他们带来预期中的收益,甚至还亏钱,于是开始反思当初的这笔管理费收取是否合理。根据《LP晴雨表2023》中披露的调研数据,超过70%的LP的DPI没有到1,近半数LP的综合IRR与所投子基金平均IRR在10%—20%,仅有3%的LP综合IRR达到40%以上。当国资逐渐进入市场后,GP的管理费就越发与投资表现挂钩。

不难发现,财务回报不达预期,是GP管理费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国资LP大举进场,监管对国有资本的审计也是重要原因。有既做GP也做LP的国资投资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作为GP,审计时说我们的管理费怎么收少了,作为LP,却又说我们的管理费怎么给多了。”

回归理性,谁的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何况对于当前财政紧张的地方政府,以及对于那些加杠杆来做股权投资的国资国企来说,更应该精打细算,用好每一分钱。更加合理地规划基金管理费的支出,便是精细化管理的开始。

当然,管理费下降对GP的运营确实带来不小的挑战,毕竟这个行业是个知识、人才密集型行业,尤其是在硬科技成为投资主线下,或许更需要高薪聘请技术人才,才能真正看得懂且投得好;此外,管理费下降也会一定程度上迫使行业降本增效,影响投资和风控水平。此前就有投资人对记者说,由于公司降低差旅费用,离自己远一点的项目就不去看了,不然要自掏腰包。

在投资中,许多GP筛选创始人的一个很重要标准是,能否把一块钱当两块钱用,以一块钱转化出两块钱的效益,考验的是创始人的花钱能力。同理,如今LP也对GP提出同样的要求,降低管理费或许并非坏事,恰恰能激发GP管理好每一分钱的能力,倒逼之下,GP方能更加集中精力打磨内功、用心投资。


责任编辑: 吴永芳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