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信瑞丰再传裁员,人事问题备受诟病,靠老牌债基“独挑大梁”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2024-08-09 08:30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继此前因转正考核流程问题陷入劳资纠纷后,北信瑞丰基金再传裁员。据媒体报道,有北信瑞丰基金前台业务人士称因自己拒绝公司无理由停续劳动合同,近期公司便在尚未与其办理离职手续,且尚有工资拖欠未付的情况下,将其踢出了OA、邮箱、钉钉、微信群等公司工作平台,同时北信瑞丰基金近期或有意启动一轮裁员。

近年来,北信瑞丰基金因人事问题备受诟病。2019年10月,该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周瑞明离任,不到2年之后第一任总经理朱彦也离开了,有北信瑞丰前员工告诉每经记者彼时“公司人员就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到了2023年8月,北信瑞丰前董事长李永东和前总经理赵远峰又于同日双双离任,有消息称年内员工的种种纠纷及人事动荡,一定程度上或是受到了随新高管而来的“派系之争”影响。

作为一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募基金公司,北信瑞丰并未跟上近年来公募基金快速发展的脚步,管理总规模更是从百亿元下滑至最新的37.24亿元。其中,北信瑞丰稳定收益债基独挑大梁,截至二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为30.53亿元,占总规模比重超八成,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却仅有3亿元,产品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北信瑞丰再传裁员,近年来人事问题备受诟病

今年以来,北信瑞丰基金多次因为人事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

5月,网传北信瑞丰基金拖欠员工工资,原本按照惯例和公司制度应该是5月15日发工资却并未按时发放,彼时北信瑞丰向每经记者回应称“工资将调整到5月底发”。

7月初,因转正考核流程遭质疑,北信瑞丰基金再度陷入劳资纠纷。彼时有北信瑞丰员工爆料称,该公司对多位已试用期届满的员工发放转正考核通知,并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时并未声明的转正考核要求,又引发热议。

近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有北信瑞丰基金前台业务人士向记者称,因自己拒绝公司无理由停续劳动合同,近期公司便在尚未与其办理离职手续,且尚有工资拖欠未付的情况下,将其踢出了OA、邮箱、钉钉、微信群等公司工作平台。该人士还透露,北信瑞丰基金近期或有意启动一轮裁员,预计此轮裁员数量将达到两位数,而当前该公司员工总数仅为81人。

每经记者多次向北信瑞丰基金求证,均未得到回应,该公司客服电话也一直在忙碌中。

北信瑞丰成立于2014年3月,由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与莱州瑞海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股权结构为北京国际信托持股占比60%、莱州瑞海投资占40%。

公司的第一任董事长是周瑞明,首任总经理则是朱彦,二者都在金融行业有多年从业经历,朱彦还曾在公募基金公司担任过督察长和副总经理。从2014年成立之初起,北信瑞丰的规模就一直在缓慢、曲折地向上攀登,到了2018年底终于突破了百亿元大关,达到105亿元,2020年一季度更是达到了133.95亿元的历史最高峰。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后该公司管理规模就开启了下滑模式,当年三季度即跌破百亿元、回落至83.6亿元,之后再也没有重返百亿水平线之上。

过去几年,公募基金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管理总规模屡屡创下新纪录,但北信瑞丰基金却没有乘上这股发展的东风。在同期成立的公司纷纷成为百亿、千亿级公司时,北信瑞丰的管理规模却一直在几十亿元徘徊不前。

2019年底,担任董事长一职5年零5个月的周瑞明离职,李永东接棒出任董事长;2021年10月,担任总经理已经超过7年的朱彦也正式离开北信瑞丰,原国都证券总经理赵远峰接替他成为新任总经理。有知情人士告诉每经记者,两位高管离职的原因或许与北信瑞丰发展缓慢,股东方不满意有关,并且离任之际“公司人员就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动”。

但颇为戏剧性的是,在李永东担任北信瑞丰董事长3年多,赵远峰任职仅1年多之后,2023年8月,北信瑞丰发布公告称,两人均于同日离任。

不仅是公司高管,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也非常强。如今的北信瑞丰基金共有10名基金经理,其中有8名都是在2020年之后才开始管理公募基金产品的,平均任职年限3.62年。

据媒体报道,北信瑞丰“目前的人力资源部主管是董事长带过来的人,但今年已离职或产生纠纷的人主要是总经理带来的人和老员工”,因此今年员工的种种纠纷及人事动荡,一定程度上或是受到了随新高管而来的“派系之争”影响。

一度发力主动权益产品,如今却靠老牌债基独挑大梁

北信瑞丰成立之后,先是发行了1只债券型基金和1只货币基金,接着便开始向主动权益产品发力。

2014年底,该公司的第一只权益类基金——北信瑞丰无限互联主题基金正式成立。这是一只灵活配置型基金,显然也是被公司寄予厚望,成立时的规模达到6.59亿元。

不过从业绩表现来看,北信瑞丰无限互联主题在2015年拿到了49.66%的回报后,2016年和2017年分别亏损41.47%和12.83%,几乎都是同类产品垫底的水平;基金规模也随之大幅下滑,到2016年已经不足1亿元,2017年底惨遭清盘。

事实上,从2015年3月到2017年底,北信瑞丰基金连续发行了超过10只主动权益类产品,显示了将权益类基金作为发展重点的布局。不过根据Wind数据,这些产品中多只都已清盘,而还在运行的也面临着尴尬的处境。目前该公司有3只股票型基金,合计规模1亿元,7只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2.16亿元,也就是说主动权益类产品总规模仅有3.16亿元。其中规模最大的北信瑞丰健康生活主题,最新规模仅有0.88亿元,其他大部分主动权益基金规模都在5000万元以下。

此情此景,不由得让人想起,2020年初李永东曾在媒体面前表示,“要用3年左右时间,争取非货币基金规模达到行业中位水平;用6年左右时间,争取非货币基金规模进入行业前1/3行列”。

相比之下,固收类产品才是一直在北信瑞丰基金“挑大梁”的存在。以该公司旗下的货币基金北信瑞丰宜投宝B为例,这只产品在2016年一季度末的规模就达到26.73亿元,到了2020年初一度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6.50亿元。不过与北信瑞丰管理规模的发展轨迹一致,该产品随后规模也出现断崖式下跌,最新规模甚至已经不足1亿元。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去年年中开始,北信瑞丰旗下的另一只固收类产品——北信瑞丰稳定收益债基规模节节攀升,最新规模已经超过30亿元,并且今年连续发布限制大额申购的公告,近期更是宣布为了保证基金平稳运作、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暂停申购,侧面显示出市场和投资者的热情。

作为与北信瑞丰同龄、也是该公司成立最早的产品,北信瑞丰稳定收益高度依赖机构投资者,A份额的机构投资者占比长期在90%以上。也正因如此,在重要机构投资者突然“撤出”的2020年到2022年,这只产品的规模一度骤降至1亿元以下,也直接拖累了公司的管理规模。据每经记者了解,2019年、2020年北信瑞丰稳定收益债基踩雷了违约的“17众品MTN001”,后又遭遇机构巨额赎回,元气大伤。

如今,北信瑞丰产品结构失衡的问题似乎更加突出,“独挑大梁”的债基对单一机构投资者的依赖程度也相当高,这些都为公司业务发展埋下了隐患。在一系列人资风波之后,北信瑞丰未来将走向何方?

责任编辑: 李志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