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驱动 血制品行业整合提速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王凯丰2024-08-06 07:14

“大型国资央企入主已成为趋势,随着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国内血制品行业并购和商业化的竞争将持续加剧。”近日,一位血制品行业资深人士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分析了国内血制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7月下旬,华润医药旗下的博雅生物公告称,拟以自有资金18.2亿元收购韩国第三大生物制药公司GC、Synaptic及个人卖方合计持有的绿十字香港控股有限公司100%股权,从而间接收购境内血液制品主体绿十字(中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简称“绿十字中国”)。这是继年初海尔集团拟斥资125亿元入股上海莱士后,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的最新案例。

从陕西国资入主派林生物、海尔集团入主上海莱士到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中国,2023年以来,国内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

华润系扩充血制品板块

“作为稀缺标的资源,这不是绿十字中国首次挂牌寻求交易,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几乎都来谈过,博雅生物也并非其中出价最高的。”有接近绿十字中国高层的人士告诉记者。

“此次博雅生物得以成功收购的背后,离不开华润系的支持和推动。”上述人士表示,华润医药2021年斥资48亿元控股博雅生物后,在血制品领域持续布局。在此次交易中,华润系在血制品、生物制药等领域给予交易方GC的协同资源不可忽视。

博雅生物公告称,除本次收购之外,公司还联合关联方华润医药,共同与GC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就绿十字中国的业务整合,药品进出口销售,血液制品、疫苗、细胞与基因治疗和诊断业务等领域产品技术引进合作等领域达成合作,合作期达10年。

绿十字中国何以能够获得博雅生物青睐?据了解,目前绿十字中国在安徽、湖南两省拥有4个浆站,2023年采浆量104吨,在2017年至2023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为13%。此番收购完成后,博雅生物旗下在营单采血浆站将达到20家。

“虽然目前体量不大,但存量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博雅生物总裁梁小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卡位抢占区域资源,是博雅生物此次收购的主要原因。公司将大力推动安徽及周边省份新浆站设立,利用属地优势争取新设浆站落地,同时借助华润集团与各省战略合作关系,积极推进浆站拓展工作。

“此次交易预计将于10月完成交割,公司全面进驻整合管理后,将在生产工艺优化、产品开发赋能以及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协同支撑。”梁小明认为,随着绿十字中国的自产产品规模提升,以及代理产品的不断放量,其经营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提速

目前,国内血制品行业基本形成了以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大型血制品公司为行业龙头的竞争格局。

记者采访了解到,市场需求广阔、行业壁垒高、生产企业牌照稀缺,成为本轮血制品行业并购整合的三大动因。

从全球范围来看,血制品行业呈现寡头垄断的态势,行业高度集中。从国内市场来看,2001年5月起,我国不再批准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生产企业实行总量控制,目前国内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

“非上市血企市场占比依然较大,上市公司外延具有弹性。”华源证券研报显示,2023年7家上市公司采浆站数量合计264家,采浆量合计约7800吨(全行业约12000吨),上市公司采浆站数量和采浆量行业占比约在65%,非上市血制品公司占比约35%。

天坛生物在2023年年报中表示,公司贯彻投资并购策略,主要方向包括地区布局获取血浆资源、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获得关键技术、掌控营销渠道等;研究关注生物技术新兴领域,探索在新兴领域布局和培育新业务。

博雅生物在今年3月的业绩说明会上称,目前丹霞生物已有9个浆站开采,其他8个浆站的恢复采集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未来随着丹霞生物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得到改善,在符合上市公司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经交易双方协商后,适时启动并购整合工作。

做大增量市场促进良性竞争

“目前来看,国内血制品行业竞争主要集中在浆站数量和采浆规模上,但规模大不等于高产值和高利润。”梁小明表示,随着行业整合加速,持续开展创新研发,提升浆源综合利用率,持续做大增量市场,是跳出行业内卷、形成良性竞争的关键。而增量则来源于新的医疗机构、新的治疗领域和新的产品上市。

随着国内医疗水平的提高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血液制品行业未来仍有望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预计到2027年中国血制品市场规模将达到780亿元,2022年至2027年复合增长率为11.6%。

“血制品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同步提升,是未来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华鑫证券研报指出,从供给端看,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浆站建设加快,我国采浆规模将持续提升;从需求端看,白蛋白、静丙等主流品种在国内长期供不应求,相关品种在医院端销售规模持续增长。

相关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从市场发展前景来看,血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问题仍是最大风险。此外,还需注意新技术替代风险,例如在八因子和白蛋白领域重组类产品的研发突破对现有人源类产品的冲击影响。

责任编辑: 胡青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