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投瑞银基金綦缚鹏:赚大钱都是磨出来的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杨波2024-06-24 06:53

证券时报记者 杨波

“我的投资目标是,力求在市场涨的时候跟得上,市场跌的时候能控制住回撤,让组合净值能够不断创出新高。”国投瑞银基金经理綦缚鹏开门见山地说。

綦缚鹏的这一理念来自一次“痛的领悟”。2018年年中,公司为他发行了一只产品,在经历了一段震荡行情之后,终于在10个月后获得了19%的收益,而此时基民的选择是赎回止盈,导致产品清盘,错过了之后的一轮牛市。这让他认识到持有人与管理人之间建立信任非常重要,从此以后他相当关注持有人的体验。

綦缚鹏拥有超过21年从业经历和14年基金管理经验。2003年,他获得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同年加盟华林证券做研究。2009年,他加入国投瑞银基金,次年开始管理基金,在市场的浮浮沉沉中,綦缚鹏逐渐形成了“绝对收益优先,兼顾相对收益,主动管理回撤”的投资理念和体系,并在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反馈,以他管理时间最长的国投瑞银瑞利混合基金为例,从2016年7月26日—2024年6月21日,在其管理期间,该基金获得了127.47%的回报,年化回报为10.95%。

綦缚鹏如何在获取绝对回报的同时兼顾相对收益?如何平衡高回报与控制回撤?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证券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綦缚鹏,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坦诚交流。

投资框架来自

宏观策略研究

证券时报记者:你早期曾在券商研究所做研究,请讲讲你当时的研究方向。

綦缚鹏:我进券商研究所不久,领导就让我转型看宏观策略,后来又让我负责宏观策略小组,主要研究在大的宏观背景下产业的变迁。这训练了我中观配置行业的能力,我觉得行业配置能力是公募基金经理最重要的能力,这一段研究经历对我的投资框架和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当时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人或事?

綦缚鹏:在这期间,我同事做了一个行业比较分析的课题,研究美日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每隔10年,行业演变就有较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有很清晰的脉络。推导到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产业发展经历了从轻到重的过程,老百姓刚开始有点钱,首先是买衣服,再有钱会买家电、房子、车,等到这些基本需求都满足了,才会考虑将余钱用于投资理财。研究清楚大的逻辑,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视角去观察行业的投资机会。另外,行业的阶段不同,投资的主导逻辑也不一样,在行业成长期,要投资各个子行业的龙头,行业成熟后,要买有阿尔法收益的公司。

对同事的研究结果,我非常佩服,这对我后来的投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证券时报记者:2009年你来到国投瑞银基金,2010年正式出任基金经理,从研究到投资,是否有一个转型的过程?

綦缚鹏:其实我对管钱一直有一些顾虑,因为投资是有久期的,真正的价值投资一定要做时间的朋友,而当时公募基金的考核周期较短,时间上是错配的。我是一个偏左侧的选手,可能很早就能发现公司的价值,如果在左侧买进去,组合长期不涨,压力会很大。

证券时报记者:请讲一个相关案例。

綦缚鹏:2012年下半年,我看好经济转型带来的投资机会,配置了20%左右的创业板和中小市值股票,但进去太早,这些股票的流动性又比较差,导致当年业绩不佳,让我面临职业危机。这让我意识到,过去左侧的投资策略可能并不适合所有情况,买入股票时还是应该结合催化剂,尽量减少等待的时间。

绝对收益优先

适度兼顾相对

证券时报记者:你的投资体系是什么时候开始比较成熟的?

綦缚鹏:2017年我们开始重新定义公募的打法,概括起来主要是三点:绝对收益优先,适度兼顾相对,主动管理回撤。

证券时报记者:为什么要绝对收益优先,兼顾相对?

綦缚鹏:第一,客户买我们的产品是要赚钱的,不是要跑相对,如果一味跑相对,持有人没赚到钱,就违背了我们为持有人理财的初衷;第二,光赚绝对收益也不够,如果你连指数都跑不赢,主动管理的意义何在?

证券时报记者:你用什么方法来实现绝对收益?

綦缚鹏:这其实是选择投资标的的逻辑,我会从绝对收益的角度、是否值钱的角度来选择投资标的。

证券时报记者:为什么要兼顾相对?

綦缚鹏:当市场出现较大泡沫时,按绝对收益的标准可能选不出股票,如果不做又会在市场趋势面前落下太远。最典型的是2015年第二季度,从绝对收益的角度难以选出股票,而且在那一时期做传统的绝对收益投资也是吃力不讨好。这之后我经过反思,会拿一部分仓位配置在趋势上,尽量在某一个阶段不要输得很惨。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控制回撤?

綦缚鹏:我会通过基金组合的调整,来平滑基金净值的波动。首先是做大的择时,自上而下考虑市场环境,决定组合的权益仓位,并在市场高位时压缩组合弹性,在市场低位时增加组合弹性。在权益仓位基本确定后,我会做行业配置,最后才选择个股权重。

证券时报记者:你具体怎么配置行业?

綦缚鹏:主要从宏观的角度,结合景气度、估值和确定性三个维度做出判断,其中两个符合就是好的买点,三个都满足则是可遇不可得,比如2021年的煤炭就是三个条件都符合。

证券时报记者:个股选择会考虑哪些因素?

綦缚鹏:个股选择上,首先会考虑它的行业地位,是不是一家值得长期关注的好公司;其次会考虑个股的安全边际,主要看估值,以及未来3到5年的潜在回报率,如果目前是明显的低估状态且潜在回报率较高,会积极关注。

选股票尽量向左

买股票尽量靠右

证券时报记者:请讲讲你具体如何择时?

綦缚鹏:我会逆势做择时,在市场太贵的时候不买或少买,在市场跌得比较惨时会加仓。我的择时是偏重长期的,在过去几年中,我们有两次显著的仓位调整:一次是在2021年第四季度大幅度将股票仓位调低到40%,这是我们有史以来最低的权益仓位;二是在2023年第四季度大幅加仓,2024年春节后又出现一个低点,我们也进行了加仓。

证券时报记者:逆向投资难在哪里?

綦缚鹏:逆向投资是左侧买左侧卖,容易买早了,要等很久才上涨,也容易卖早了,错过后面一波较大的行情。在这方面,我走过很多弯路,现在买卖时会考虑市场风格,风格还没到,就少买点,风格还没走,就少卖点。比如红利现在比较贵,但在风口上,我会容忍它估值高一些,不会很快就卖完。

总体上,我们选股票很左侧,买的时候则尽量往右靠。研究一定要向左,在左侧选出来,长期关注,才能比较从容地在右侧买到。

证券时报记者:过去几年,你成功投资了煤炭行业,请讲讲中间的过程。

綦缚鹏:2019年我们就开始看好煤炭,当时市场对煤炭的偏见很大,很少人看煤炭。

我们当时看好煤炭的逻辑跟现在一样,就是煤炭的需求还没有见顶,供给却先见顶了。因为双碳、环保等原因,让大家觉得煤炭很快会被淘汰,企业不做资本开支,产量先见顶,但需求还没见顶,我们判断有一个巨大的错配,在未来某个时点上一定会带来价格弹性,而且煤炭股的估值又“杀”得很低,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证券时报记者:从公开资料看,你在2019年、2020年煤炭股买的不多。

綦缚鹏:当时市场的主战场还在医药消费上,煤炭股虽然好,但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被市场发现,市场风格还没轮到,我们也不敢重仓,只买了一点点。但我们一直盯着,到2021年4月、5月,我觉得煤炭价格有启动迹象,就把仓位加到20%的上限。

证券时报记者:投资煤炭股的逻辑并不复杂,为什么大多数人没能看到?

綦缚鹏:当时市场关注的焦点都在核心资产,很少人看煤炭,都觉得传统能源要被新能源替代了,市场上也找不到几个煤炭研究员,你说看好也没人理你。这就是市场共识的力量,大家为什么愿意去人多的地方,因为在人多的地方会更有安全感。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你是否会考虑卖出煤炭股?

綦缚鹏:现在煤炭股涨了,性价比变得没那么好,但还是有人买,为什么?2019年我们买的是价值,现在大家买的是趋势,这是由不同的交易策略决定的。现在煤炭股虽然没那么便宜了,但横向比较还可以,风格也还没走,我可能会减持一些,也会留一些。

投资是逆人性的

需要极大的耐心

证券时报记者:你管理产品的净值曲线很漂亮,为什么这么注意画线?

綦缚鹏:公募基金好的地方是可以很容易申购和赎回,但这对投资者获取收益来说,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投资是一个逆人性的过程,需要时间和极大的耐心,持有人如果频繁进出,很难获得较好的回报。所以,作为基金经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要花在跟投资不那么相关的工作上,目的是尽可能让基金的净值曲线更平稳,让持有人体验更好,能拿住我们的产品。

证券时报记者:从过往的经验看,很多基金的长期回报很不错,持有人的体验却很差,因为大部分投资者是在高点进来的。

綦缚鹏:我们为什么既要强调绝对,又要兼顾相对,就是为了控制回撤,平滑波动,努力让每个阶段进来的持有人都不会太吃亏。如果基金净值5年翻一倍,但中间有很高的高点,然后回撤50%,持有人的体验肯定会很差。

证券时报记者:投资是时间的玫瑰,能拿住产品的确重要。

綦缚鹏:这些年我之所以坚持绝对收益优先、适度兼顾相对并主动控制回撤,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持有人的持基体验,让持有人对我管理的基金有相对明确的预期,争取让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不需要太操心。作为基金经理,我非常希望能与持有人一起成长,与持有人共赢。

证券时报记者:你的持有人中,机构占比很大,为什么?

綦缚鹏:可能我的投资体系机构能够看明白,觉得可以接受,另外历史业绩整体较稳健,风格能够持续。

赚大钱都是磨出来的

证券时报记者:都说万物皆周期,但要抵抗周期挺困难。

綦缚鹏:因为市场周期、行业周期往往会比较长,像海运,在底部横盘的时间太长,以至于大家一度怀疑它的周期已消失。周期是确定的,但周期的过程和时间不确定,所以更需要耐心和等待。

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你管理基金的规模增长了很多,如何在基金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保持良好的业绩?

綦缚鹏:我是均衡型基金经理,要全面覆盖申万一级行业,每个月至少需要刷新一次行业基本面,几乎每天要刷新一到两个行业,非常忙碌。

前几年,我管理的基金规模比较小,覆盖的公司相对少一些,这两年规模增大了许多,公司覆盖数量比原来多很多。另外,研究公司要更深入,以前可以靠交易容错,看错了砍掉就可以,现在看错了可能卖不出去,就必须增加研究的深度。过去我会在交易上放一部分精力,行业看的比公司多,现在行业公司都要细看,交易会变得少一点,公司调研变得更多了。总体上,这两年我比过去更加勤奋,投资某种程度上是体力活,勤奋还是很有用的。

证券时报记者:你怎么看未来的市场?

綦缚鹏:从较长的时间看,现在肯定是配置权益资产很好的时点,我们认为市场上涨的一项驱动力是“资产荒”。当前,很多投资者存在资产配置压力,目前能够供国内投资者选择的大类资产无非是股票、债券、房地产,另类资产不太可能成为主流配置。拉长周期看,权益资产经过3年调整,已处在性价比很好的阶段,很多行业龙头都很便宜。只不过需要一个契机,提升大家的乐观预期。事实上,在国家资金出手,新“国九条”出台之后,投资者信心已开始部分恢复,后续一旦赚钱效应积累,相信资金会加速流入市场。

赚大钱都是磨出来的,只有磨的时间够久,你才不会赚一点就跑。磨不是放着不管,而是你要在上面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你的认知,经过长期的磨底后,你思考得比较认真,能够比较清晰地认清它的价值,才能对抗人性,才能坚持,不会轻易被洗出去。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