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诺天使香港基金合伙人谭伟豪:期待跨境投融资试点能尽快落地,加速深港两地科创融合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创业资本汇 卓泳2024-03-19 20:09

近期香港发布的2024年财政预算案,提出了十大举措,并豪掷超百亿港元来描绘未来一年香港科创发展蓝图,其剑指科创的“二次创业”决心跃然纸上。当前,香港特区政府与产业各界基本已形成一致的共识:以产业为导向的创新科技正在为香港带来新的经济动力和增量。作为支持科创的重要力量,以往较少关注本土科技创新的香港风投资本,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本地项目。

“近两年来的交易案子多了不少,市场活跃度也正在提升。”英诺天使香港基金合伙人谭伟豪日前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明显感受到这几年香港的创业氛围越发浓厚,香港本土支持科创的资金来源也多了起来。“香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方面大有可为,与内地市场的融合也正在进一步加深,我们最期待的就是跨境投融资试点能尽快落地,将有效促进两地科创的合作。”谭伟豪说。

发力人工智能、生物科技

香港成企业“出海”重要桥梁

证券时报记者:多年前香港推出了新型工业化计划,近期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也表示,今年年内将推出100亿港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您认为,目前香港的“新型工业”集中在哪些产业?这些产业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有什么特点?

谭伟豪:包括美国、新加坡在内的国家和地区,都越发重视工业对地方经济社会的重要贡献,不仅能解决就业问题,还能吸引多方面人才。香港作为国际中心,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但是,香港受限于土地空间较小,需要因地制宜开展“新型工业”计划,要选择适合香港的新型产业。目前香港主要正在大力推进两个产业,人工智能和生物科技,包括医疗健康。因为这两个产业是不需要太大的产业空间,重投资重研发,但高附加值。

从发展阶段来看,这两个行业在香港应该说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在香港的落地应用还不够,生物科技无论在香港还是内地都整体落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但是,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广阔内地市场,都有很大的临床需求,香港特区政府就很希望经过临床验证之后,自己认证自己的药,从而成为生物科技的亚太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陈茂波也表示,推出的这100亿港元料可吸引50至100家企业在港投资不少于200亿港元。您认为,愿意赴港投资的企业,会集中在哪些行业、有怎样的技术,在香港有怎样的发展空间?香港又有什么可以吸引他们的?

谭伟豪:我们目前在管理香港科学园一个10亿港元的基金,已经签了两家企业给他们做资金配对,一个是半导体企业,另一个是哪吒汽车。哪吒汽车未来将在香港做研发中心,另外一家芯片企业计划在香港设立半导体实验室,做中试。我了解到的,这些企业落子香港,一是在这里融资更有利于其在港股上市,未来做并购等资本运作也更灵活一些,而在内地融资拿的是国资的钱,多少会有些限制;二是他们都想借助香港这个平台做出海前的布局。

证券时报记者:在香港新型工业计划推行过程中,英诺天使香港基金在哪些方面给予了助力?在你们的孵化、投资等实践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困难和制约?

谭伟豪:香港的新型工业计划大多偏向成熟期项目,而英诺天使聚焦早期投资,至今已投了600多家公司,包括内地和香港的。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公司有出海发展的需求,而这些有需求的企业,我们会用英诺天使香港基金承接过来,帮助他们通过香港市场布局海外。比如,我们投的一些做SaaS软件的企业,现在在内地市场融资和在A股上市也不容易,但这类企业在香港以及海外还是挺吃香,所以他们都想出海。

在我们投资和服务企业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在香港发展首先最大的问题是,成本太贵了,尤其是获取产业空间的成本高,且不够灵活。其次,基建时间也会慢一些,要等各个环节的审批,这方面的效率是比较低的,有时候会耽误企业的发展。如今香港特区政府要大力支持科创,部分企业需要用到研发和小规模生产的空间,建议政府继续大力解决产业空间方面的问题。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香港现在的创业者越来越多,而且涌现出不少独角兽企业,有不少是从海外回流的,也有不少是内地在港的学生创业的。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各种创业补贴很多很齐全,但人才仍然不够多,所以需要以各种计划吸引人才来港发展。

香港风投资金愈发充沛

内地市场是香港科创最大“试验场”

证券时报记者:产业的发展少不了资本的助力,目前除了香港特区政府的拨款之外,香港还有哪些资金来源来支持新型产业的发展?这些资金在选择孵化或投资项目时,会有怎样的标准?

谭伟豪:现在香港支持科创的资金主要有三类来源:第一类是香港特区政府拨款的,比如新设立的香港投资管理公司,管理600亿港元,一部分投子基金,还有一部分直接投项目。跟内地的政府引导基金相似,要求子基金投香港本地的企业,或者投外地企业向本地引进。第二类是香港科技园、数码港相应的投资基金;第三类是私人VC/PE基金,也有家族基金。

从投资阶段来看,香港的私人基金、家族基金更多投向B轮、C轮成熟期的项目,投早期比较少,所以香港比较缺早期投资基金,成立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就是弥补这一短板。与此同时,这个公司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对标新加坡淡马锡,以直投的方式投向全球领先的科技技术,为香港引进重大项目。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香港科创在哪些方面需要深圳乃至内地市场的助力?对内地市场又是否有顾虑或存在一些困难?

谭伟豪:内地消费市场非常大,也很欢迎香港公司到内地发展。但香港本土的创业团队确实不太熟悉内地市场,包括市场的文化、政策,还有关系网络也比较弱。所以如果有意向拓展内地市场的团队,我们是希望他们内部有配置熟悉内地市场的人,或者在内地搭建了团队。当然,我们投的不少项目,团队人员的配置也比较均衡,有内地人才,也有海外科技人才,这是最好的结合。

此外,香港在吸引海外科技人才方面,相较于内地的一个优势是,受中美关系影响,部分美国的大学没法与内地的大学在人才上做太多互动,但可以和香港的大学交流互动,所以也有不少海外归国人才,先在香港做科技研发,再去内地做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内地就为这类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大的落地应用场景和产业空间。而且,像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城市,拥有全国最好的产业链配套,这对香港科创产品走向生产制造来说是巨大的优势。

但不得不说,香港企业到内地发展,最大的顾虑就是政策的不稳定性,有些行业和领域会时不时地受到一些限制,加上中美之间的竞争,对内地企业产品出海采取税收等方面的限制,都会影响企业发展的预期和信心,所以,我认为,香港企业既需要做内地市场,也需要进行国际化的布局,掌握国际化资源。

深港两地基金合作日趋频繁

期待河套跨境投融资试点落地

证券时报记者:英诺天使香港基金目前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有何布局和进展?

谭伟豪:目前河套片区还未正式落成,我们在保税区那边已经有一些项目,比如加速计划。等到明年年底,河套片区正式落成的时候,那边肯定会有更多人围绕深港科创融合做文章,而且主打的产业应该会集中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这些前沿领域。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合作区,深港的人才流动将更加方便,我们到时候希望在那边设立基金和做创业加速器。

证券时报记者:据您了解,“河套规划”中提到的内地和香港创投资本共同设立创投基金的问题,目前两边的机构持何种态度,是否有顾虑?又有怎样的期待?

谭伟豪:我了解到的,两边的创投机构都很欢迎,没有什么顾虑,我们已经跟深圳的一家头部机构有合作,以双GP的身份在香港一起申请了牌照。这种内地VC机构与香港本地VC机构以Co-GP的方式合作,可以推动深港科创的融合,而且现在也有越来越多基金有意向去香港申请牌照了,香港的基金也主动走向内地寻求更多合作,比如香港各大高校的基金,其中香港城市大学和华润资本就有合作基金,这会是未来的趋势。不过。两地的基金合作过程中仍需要更多的信任和磨合。

证券时报记者:有港区人大代表提出,希望香港效仿内地,建立天使母基金,您怎么看?据您了解,目前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在这方面是否有计划?

谭伟豪:其实现在香港投资管理公司就有点类似于内地的天使母基金或政府引导基金的模式,目前已经出资给10家基金,一共有200多亿港元。我了解到的,他们还会进一步找投资机构合作设立母基金,目前正在商讨阶段。未来在河套地区设立基金有个好处,这只基金是双币种的,人民币和港元都可以在那里投项目,这实际上也是在河套地区做跨境投融资的试点,由于这只基金聚焦早期投资,所以额度其实不需要很大,有一两百亿港元就够了,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试点,我们业界都非常期待。

责编:王昭丞

校对:杨立林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