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投观察:从创投机构春季招聘看中国产业结构变迁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创业资本汇 卓泳2024-02-20 21:00

进入2024年,国内不少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VC/PE)机构都开启了春季招聘,为好项目储备更多好“伯乐”。记者了解到,国内多家头部创投机构,尤其是去年拿到募资的机构,已经开始了新一年的“招兵买马”。

据记者观察,当前各家机构招聘的岗位多集中在投资经理/总监,且入门门槛越来越高,大致有两个要求:一是有产业背景。要求在相关产业领域有深刻的认识,对行业、产业、技术有较强的分析能力,还要具有相当的市场分析及预估能力,能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能进行一定的业务预测和财务预测。

据悉,现在“产二代”在VC里也很受欢迎,“产二代”是创业家的后代,因此往往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更契合如今绝大多数投资机构聚焦产业投资的主线,这能减少机构熟悉和了解一个产业、寻找产业上下游资源、寻找好的投资标的等方面的成本和时间。此外,“产二代”的上一辈一般都是高净值人群,因此还是个潜在的有限合伙人(LP)资源。

二是理工科人才。随着硬科技成为当下投资的主线,不少VC/PE机构更青睐理工科背景的人才,尤其是会优先选择国内外顶尖学府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部分机构更是要求博士生。因为这类人才更能理解技术路线,更适合投早投小的机构。

回望十年前,国内VC/PE机构的创始人多以金融机构和券商背景为主,那个时候在“双创”的号召之下,一级市场创业投资方兴未艾,先后涌现各路人士投身创业和投资,金融机构和券商大佬无疑在投资上最具优势,加上彼时一二级市场仍然有较大价差,以二级市场的投资逻辑来投一级市场项目尚且行得通。

但2016年、2017年以后,一级市场的投资画风开始出现变化,不少机构开始布局科技创新领域投资,而原先有布局的机构也在进一步加码。2018年中美贸易博弈开始之后,硬科技投资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随着国家对支持科技创新、国产替代的政策层层加码,相关资源和资金也逐渐向其倾斜,硬科技投资成为国内大小投资机构的投资主线,甚至原来投文娱、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的机构,也转型挖掘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机会。

硬科技投资如潮水涌来,冲击了原有的投资逻辑和投资模式,加之二级市场也发生变化,创投行业的人才队伍建设也随之革新。这既是中国产业结构变迁的缩影,也是创投行业回归本真的必然结果——发现价值、投资价值,并且从中获取投资回报。

近两年,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破发现象频现,对投资能力的要求显然比以往更高,靠赚一二级市场差价的投资模式已不可延续,因此,投早投小已是业内主流的共识,挖掘仍未跑出数据的早期项目的核心技术优势、商业价值,便是当前投资“新军”最主要的任务。

而在退出不畅、退出难、出资人追问业绩等方面的困扰之下,“以退定投”,也就是在投项目的时候就要想清楚未来有哪些可行的退出路径,如何退,是许多机构不得不采取的策略。这也对投资人提出另一个新的要求,即不仅要懂产业、懂技术,还要有商业头脑,以金融的逻辑来看待一个项目的投资,能把握好买进和卖出的价格。事实上,随着一二级市场资产价格的回归,即便是以往漫天要价和大手笔撒钱的投资机构,都越发变得理性,不再凭借技术或模式的理想主义,而真正开始考虑能否落地,考虑商业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进入2024年,退出问题依然严峻,甚至有投资人认为,当前是“投得好不如退得好”,实际也不为过,如今退不好没有投资业绩,在募资寒冬里就更难有“子弹”做新一轮投资了。对创业投资来说,募投管退全链条都极具挑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过人高超的本领。如果说,2023年是一级市场至暗时刻,那么经历了严酷环境锤炼的各市场主体,已然积聚了涅槃重生的能量,定能笑迎山花烂漫之时。

责编:王昭丞

校对:廖胜超

责任编辑: 高蕊琦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