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马上过年了,大家纷纷进入“春节预备模式”,抢车票、备年货,归心似箭。但,一想到回去后可能面对亲朋好友的“花式灵魂拷问”,许多年轻人也颇为头大。“对象有了吗”“工资涨没涨”“成绩怎么样”……光是想想就令人汗流浃背。亲戚们温暖关切的拉家常,何以变成许多人的节日压力?一年一度的“春节社交大考”,如何宾主尽欢、顺利闯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过去,人们更多因亲缘、地缘关系相互联结,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资源和情感无不系之,孕育出独特的“人情文化”和浓浓的“人情味儿”。逢年过节,走亲访友、串门拜年,是家家户户的保留项目。你来我往、互相问候,是联络感情、维护关系、增进了解的好机会。
图源网络。
时移世易,如今,年轻人不爱走亲戚,已不是少数现象。伴随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流动性大大增强,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社会趋于原子化。人们的工作圈不再囿于方寸之地,生活圈、交际圈也不再局限于亲缘、地缘关系。人和人的羁绊,并不一定因亲缘关系而必然地相亲,交往的深度、相处的厚度非常关键。常年活动圈子不相交、往来互动少,认同感降低、心理距离渐远,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另一方面,当下年轻人隐私意识和边界感更强,崇尚平等的代际关系,面对不甚熟悉的亲戚针对工作、学业乃至情感进行询问甚至说教,难免产生不适心理、抵触情绪。
春节社交场上,感觉为难的并不只有年轻人。对谙熟、惯于传统社交礼仪的长辈来说,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为老人们送送祝福、同兄弟姐妹们唠唠家常、给孩子发发压岁钱,是年味所在,是团圆的意义。只是,有时候,面对久未谋面、观念有代差的年轻一代,共同话题少之又少,相顾无言未免尴尬,似乎只能围绕年龄、工作、婚恋等无门槛、无伤大雅的话题没话找话、“硬聊”“尬聊”。排除少数确实令人头疼的亲戚,琐碎、唠叨的拜年问候可能有些俗套,但也并无恶意。
想起笔者去年春节期间回家,见到放假的侄女,踌躇半响,脱口而出的竟也是“学校生活怎么样,期末考试顺利吗?”言毕不禁失笑,自己也成了小时候不喜欢的“烦人亲戚”。
空间上的距离、观念上的差异,让“人情味”和“边界感”频频摩擦。“春节社交大考”正是最集中、最直观的展现。如何平衡好亲友关心与个人感受,是摆在许多人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烦恼大同小异,经验或可互鉴。有网友总结出“过年社交指南”,建议通过主动出击、转移话题、含糊其辞、插科打诨等等,来应对各类嘘寒问暖、善意关怀。无数个体的自觉探索,或许将为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交往划出新的边界、探索新的默契。
无论巧妙回避还是正面应对,“春节社交大考”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存在万能模板。说一千道一万,人与人之间,深交或许很难,但和谐相处就简单多了,最朴素的法则,莫过于多点尊重、多点包容。作为长辈,如果能多听听晚辈们学业上的压力、工作中的不易,多点共情的夸奖鼓励,少些漫无边际的盘问指点;作为年轻人,如果能调整调整心态,多点耐心,认识到认知的差异,去感受背后的关怀,大不了一笑了之,这道题或许就没那么难答了,春节的暖意也会更足。
这正是:
走亲访友拜年忙,
相互理解多体谅。
彼此祝福心温暖,
欢度佳节情意长。
大家晚安!
(文|常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