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合计出口总值已站上万亿人民币规模的新台阶,这背后体现了产业转型升级为外贸增长提供的韧性与活力。从万亿向更远走去,是新起点的开始,这离不开技术的跟进迭代和布局全球产能的通盘考虑。
根据海关总署统计信息,2020年,锂离子蓄电池首次单独进入“出口主要商品量值表”,这一年,“新三样”的出口总值为2696.62亿元,占全年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50%;到2023年,“新三样”出口总值已达到1.06万亿元,占全年出口总值比重已提升至4.46%。
在外需走弱、外贸进出口持续承压的大背景下,“新三样”在2023年实现“质”的跨越,实际上源自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产业转型的“量”的积累。
从推动产业转型的源头活水——资金流动走势来看,已有行业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用于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总额已连续七年居全球第一;2022年,中国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额已占到当年全球投资总量的50%左右。
资金倾斜、产业政策扶持、行业技术持续创新……各种因素综合,推动“新三样”在技术创新、产品、产能、产业链供应等多方面形成比较优势。以“新三样”中的后起之秀——电动载人汽车为例,当前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汽车,驱动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23年首次超越日本,中国由此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中国创造支撑优质供给,放眼全球,“新三样”的潜在需求依旧旺盛。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展望未来,从突破万亿迈上下一个台阶固然不易,但持续推进的产业转型孕育着下一个“新四样”“新五样”。
眼下“起起落落”的光伏产业正在进行新老技术迭代以及市场优胜劣汰,锂电池和电动车行业紧随其后,正在进入行业激烈竞争、决出胜负的关键阶段。优势产业需要不断进化才能维持优势地位,激烈竞争带来的市场活力,同样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外贸向好的动力所在。
校对: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