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邂逅证券时报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郑磊2024-01-01 16:26

从时间上算,我和证券时报是先后来到深圳的。1992年我大学毕业来到蛇口工业区工作,1993年证券时报在深圳创办。虽然我也是在那一年开始接触A股,但起初并没有特别留意到这张报纸,那时股民大多通过证券交易部门口散发的传单了解股票信息。

我和证券时报的第一次接触是在2006年,当时我已经离开制造业,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从事政策和创业、产业投资方面的研究工作。因为身在智库,同时为地方和中央部委提供一些分析和咨询,时报记者、编辑杨兰时不时请我谈谈关于宏观经济方面的看法。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当时一篇专访《郑磊:最应关注海外资金动向》,文中写道:“对提供给媒体的稿件,郑磊总是非常细心地征询意见,这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学者的谨慎和谦逊。他关心经济领域的热点事件,每每有独到见解,他说,他今年主要对一些行业进行了战略和资本运作层面的研究。”

当时我认为,“2006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变化就是股票市场从边缘化状态向主流的回归”“影响明年市场利好走势的因素很多,我认为最应关注的是海外资金的动向,特别是基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必然形成对中国资产的抢购潮。”复盘2007年,股指出现了逼空式的上涨,上证指数从2007年6月的4000点开始,到2007年10月份很快触达6124点。现在回想起来,当时A股气势如虹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是A股发展史上几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之一。

我和证券时报的第一次短暂接触,随着2008年我前往香港中环工作中断了。由于主要从事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行、融资和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上海、深圳股市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了。此后的11年间,A股作为港股的对标市场仍有重要参考价值,而港股中的中资股占比也在不断提升,研究国内政策和行业一直也是判断港股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是我的工作和香港财经媒体有更多的交集。在2015年初,我在香港天窗出版社出版了《港A股》这本书,再次分析了港股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出了“港股A股化”的变化趋势。这一年发生了另一件令A股和港股震惊的大事件。6月12日,上证指数收盘5166点,成交量突破1万亿元,之后一路下跌,港股也连带受挫,发生了大幅度调整。

现在回顾当时对大跌所做的每日分析,都是在网络上首先发布的,可惜当时已经和国内财经媒体失联多年了,后来我也淡出投行一线,担任首席经济学家,重点放在经济分析和判断方面。和证券时报重续旧缘是在2022年10月,当时因为写一本有关科技创新的书评,认识了报纸专栏编辑孙勇。后来听说以前采访过我的杨兰也还在报社工作,真是缘分不浅。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我为专栏写的文章累计有十余篇。

财经世界不算大,一些过去合作过的媒体编辑有的去了证券时报,时报的专题报道也越来越出色。报纸的所有内容当天上网,在证券时报网上可以查阅每一期电子版,非常方便。我越来越看重这个思想交流平台,最重要的是,编辑尊重作者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所以我将每年年底所做的来年经济分析和预判交给证券时报,作为境内首发的财经报刊平台。2022年12月我发表了“展望2023:期待刺破黎明那束光”,提出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将大面积陷入衰退萧条,内需和外需都将明显减弱。疫情造成的对企业经营主体的损失,在恢复阶段会表现得更明显,规模也更大。

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极有可能触底并开始恢复性反弹。与很多人的预期不同,我曾认为2023年要比疫情三年更难,而对于2024年,则抱有更大的信心和期待。(作者系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

校对:冉燕青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