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最近“天价母婴消费”登上社交媒体热搜。从动辄数百元的婴用奶瓶,到上万元的婴儿推车,再到几十万的月子会所……有人感慨,原来母婴消费圈才是真的“轻奢”。新手爸妈的钱就这么好赚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打开购物软件,母婴用品多得让人眼花缭乱。花花绿绿的选择背后,“更科学”“更专业”“更省心”是主要卖点。曾经喂奶只需要一个瓶子,如今却能有温奶器、泡奶器、吸奶器等多种产品组合;曾经带娃出门要么抱着要么领着,现在有婴儿车、学步车、带娃腰凳、防走失绳等各种保安全、省体力的新方式。“消费者的需求需要不断开发”,这句营销学理论在母婴市场得到了充分验证。
产品服务种类繁多,这是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可是,一个普通的物件,冠上“母婴”的定语,价格往往就能飙升,真是颇令人咋舌。以手推车为例,过去三五百元就能买到中高端产品,现在,千元、万元的婴儿手推车比比皆是,甚至上不封顶。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呢?
部分电商平台的母婴产品主打“新概念”,售价上万元。 图源网络
客观看,价格反映供需,中国人素来看重家庭与教育,在抚育上高预算、选精品的倾向让母婴用品提价有了社会基础。让好产品卖上好价格,也有利于经营者推广技术、迭代升级,对消费者和全行业来讲都不是一件坏事。
不过,我们包容选择丰裕的权利,也同样鼓励理性消费。每位家长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但冷静下来一想,不少家长也会感慨:“明明尝一口冷热的事,奶瓶真的需要高精度温控器显示吗?”“母婴产品刺客”概念走红,就折射出消费者的理性反思。网上有人总结,婴儿爬爬垫可以用“早教中心地垫”平替,儿童围栏和宠物围栏一样都是食品级材质,新生儿隔尿垫和老年人护理垫的材料尺寸基本一致……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发展、商品种类的丰富和消费者媒介素养的提升,这届年轻人有能力“花小钱办大事”,在有限的预算内获得充分的效用。
此外,一些“专供母婴”的商品,钻概念的漏洞、打政策“擦边球”,值得消费者三思。某款“儿童牛排”被曝有20多种添加剂,是否“原汁原味”“营养健康”,恐怕要打个问号。一些月子会所墙上挂着医生护士的合作简介,实际护理员多为家政转行,夸大其词间水分不少。还有的儿童酱油、儿童用水,本无对应强制标准。是否够“儿童”,全凭生产者的定义……一个安全、健康、合理的母婴消费市场,离不开有效的监管和充分的监督。
学龄童家长们常说,“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意思是抚养与教育,从不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更是渗透着爱与智慧的互动过程。在呵护母婴、抚养教育中,父母与子女的双向奔赴、共同成长是一个家庭最值得珍视的所在。而这些,远非价格可以衡量。
这正是:
母婴消费价格高,新手爸妈莫“挨刀”。
精挑细选有平替,擦亮双眼定睛瞧。
大家晚安!
(文|田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