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再出发,风起好扬帆。值此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证券时报》推出“壮阔东方潮改革奋楫时”大型专栏,邀请政府部门官员、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献计献策,涓滴成流,汇聚成新时代改革开放的磅礴大潮。
搞好教育,才能从根子上脱贫
证券时报记者:您做了这么多年的扶贫工作,从您的经验来讲,脱贫攻坚工作应该重点在哪些方面着力?
陈开枝:现在我们的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和金融扶贫等都是很好的政策。但是从整个脱贫攻坚的大局来讲,重点是要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不要让贫困一代代传下去,要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就一定要解决教育问题。
以前,广东省有位领导来问我,他筹集了6万元,给对口贫困户办个养猪场如何?
我当时了解情况后知道对方家里有两个小孩,分别在读初中和小学,老大成绩一般,老二成绩还不错,我就建议他资助老大去读一个好的职业中学,很快就可以学习到专业技能出来工作,同时资助老二读好的初中、高中和大学,这样就可以把“穷根”挖掉。现在,他们确实实实在在地脱贫了。
纯粹以输血的方式,拿着米去救济,是解决不了长远问题的。解决了上一代,还有下一代。但是如果让孩子有了知识有了文化,就不一样了,他就会出去找工作,就会把穷根彻底斩断。没文化就没办法走出大山。
1996年7月,广州市委决定由我负责对口帮扶百色的工作。当时我去百色看到,哇!有这么多的失学儿童,那些孩子们围在我身边,在向我呼救,我要读书,我要改变命运。
从1998年开始到2005年这段时间里,我发动海内外爱心人士捐了差不多3亿元,新建、改建的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有242所。
台湾的王文洋先生到广州说要请我吃饭,我说饭就不吃了,给我打个包吧,移民开发区建学校差50万呢,他一听,就很高兴地捐了50万元。
1998年11月的时候,我收到平果县邓红霞的一封信,她是当年小平同志以一个老共产党员名义资助的25个百色孩子之一。老人家过世后,邓红霞就担心邓爷爷不在了,以后没办法读书。我回复她说,我一定会继承邓爷爷的遗志帮助你上学,后来一直资助到她大学毕业。这些年来,我收到全国各地受资助学生的信件有5000多封。
近年来,我开始考虑建立一个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倡议更多社会力量帮助百色地区无学可上的孩子,在2012年建立了百色教育基金会,筹了1.8亿多,帮助了35000多个贫困的孩子。
我的想法是,要充分用好我的工作平台和社会影响力,去专攻扶智工作,解决百色教育落后的状况。让贫困不传递下一个代际,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从根上把贫穷拔掉。
我在1996年11月28日第一次到百色,当时的目标是来50次、100次。到2017年8月,我提前实现了100次到百色的诺言。
去年12月到现在,我又去了百色5次,总共105次。我老伴说,陈开枝101次去百色不要叫101次,是第二个100次再出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证券时报记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广东发展的第二次机会,您认为,广东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陈开枝:世界上好几个大湾区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包括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
我们的湾区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粤港澳大湾区有个特点是一国两制,不同制度之下实现观念的统一需要一个过程,对此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一定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在思想认识上统一,有了统一的认识,才能做成事。
第二个是规划,规划工作一定要统筹好,均衡内地、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发展问题,不然规划不统一,利益没调节好,就容易形成矛盾。
第三个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还应考虑到如何影响台湾,让台湾的老百姓感到湾区建设能带来更大的经济发展、更大的幸福,而不是威胁,对台湾的回归产生辐射作用。
第四个是大湾区建设不能关起门来搞,必须开放。把湾区建设与一带一路相结合起来,一边走出去,一边引进来。我认为这几方面都处理好了,我们的湾区就会建设得更好。
奇人陈开枝
孙森林 王明弘
陈开枝绝对是一股清流。与之交谈,令记者啧啧称奇。
一奇,一生做官,没有“做官的样子”。从1964年大学毕业进入政坛,到2005年退休,陈开枝当了41年的“官”。但与他交谈,就像和街坊老伯聊天,听不到一句官话套话。相反,他朴实豪爽,风趣幽默,经常妙语连珠,惹得我们哈哈大笑。
他不是退下来才这样,他在位时就一直这样。
举几个例子。当年,陈开枝去香港招商引资,开口即说,“我患上了极其严重的‘爱资病’,只有资金进来,才可以治好我这个病。”引得满堂大笑,一下子就打破了港人对内地官员的刻板印象,迅速拉近了关系。
陈开枝长期处在领导机关的第一线,曾处理过震惊中外的“四二六”(1982年4月26日)桂林空难、台湾王锡爵驾机归来的“华航事件”(1986年5月3日)及“一零二”(1990年10月2日)白云国际机场劫机事件。这些事,件件都极其敏感极度考验智慧,陈开枝却都予以妥善处理,受到中央表扬。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快人快语,机智幽默,赢得了媒体的信任。
陈开枝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期间,有次公开演讲,台下有人问,为何你讲得这么好,仍然只是副市长而不是市长,他马上答道:“因为做副市长风险较小。”台下立即一片大笑。
二奇,精力旺盛,记忆力惊人。未见到陈开枝之前,采访经验告诉记者,对年迈老人进行采访往往比较困难,老人家记忆力下降,过去的事情记不清楚,语言组织困难。不过,所有这些担心,在陈开枝这里都不存在。他不仅精力十分旺盛,记忆力也是异常好,广东省几十年前的经济数字,他能精确讲到个位数。历史事件的时间,他能准确地说出是哪一天,几点几分。当事人说过的话他甚至能一句不漏地复述出来。我们采访了接近2个小时,他摆在桌子上的茶一口未喝。
78岁高龄的他,仍然跑到百色地区搞扶贫。他笑称,“我不是78岁,我是39.5公岁。”自问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做不到。
三奇,称号多到数不清。陈开枝因为在“92南巡”期间接待邓小平,被称为“首席接待官”;因为处理过多起飞机事件,被江泽民誉为“处理疑难杂症专家”。他去广西搞扶贫,百色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大好人陈开枝”的牌匾,他还因此被评为“全国扶贫状元”。
在广州市工作期间,别人不敢啃的硬骨头他啃,为广州市民治理“一山(白云山)一水(珠江)一站(广州火车站),被誉为广州人民的“打工仔”和“平民市长”。有干部私下开玩笑说,跟着陈开枝,累死无人知。
陈开枝获得过的荣誉称号还很多,一页纸肯定写不完。
更为称奇的是,作为政府官员的他,在位期间居然成了“明星”,有诸多人为他写歌、写诗。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翻翻《开枝印迹》这套书。
四奇,广东的活历史。1964年大学毕业后,陈开枝被直接分配到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自此之后,他基本上一直在广东省委和广州市政府工作。自毛泽东之后,历届中央领导来广东,他都有缘得见,历任的广东省委书记,他都有工作交集。这让他见识了很多大人物,见证了许多历史时刻。称陈开枝为广东的活历史,应该不会有人有意见。
陈开枝对广东的发展,尤其对改革开放,对邓小平有种特别的感情。1992年,邓小平南巡,他全程参与接待与安保工作。在他的争取与协调下,突破了“不报道”的要求,邀请媒体记者记录下了宝贵的历史片断,传递出伟大的声音,为改革开放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这次工作经历,对陈开枝而言,意义极其重大,他说,“我与他老人家相遇相处的11天,最大限度地再造了我自己。”“老人家留给我一把做人的钥匙。”他把这一切,记录在他的《1992邓小平南方之行》这本书里。这本书,既是历史记录,也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心声。
陈开枝自己有个“符号论”。他说,我退休了,作为公务员,我的工作职责可以打一个句号了。这个句号是圆的,还是扁的,要由人民群众来评价。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我的人生永远不会打上句号,直到生命终止前永远都只有逗号、分号。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记者看来,陈开枝就是中国难得的一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