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
甘肃省博物馆二层的“丝绸之路文明”展厅内,人头攒动,十分热闹。记者来到“石刻彩绘执琵琶俑”前,细细观察人物的动作与神态,唐代诗人王翰笔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回响于耳畔,仿佛越过了千年时光,与大唐的士兵们一起醉卧沙场、征战大漠。
然而,琵琶这一如今被视为国风代表的乐器,最初却是由西域传入中原,具有浓郁的“胡文化”色彩。据介绍,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亚、印度等地的音乐和舞蹈首先传入了新疆、甘肃河西地区,与本土乐舞相互融合,形成了“西凉乐”“龟兹乐”等乐舞艺术。
除了乐舞,甘肃随处可见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在天水麦积山石窟,多个造像呈现出浓郁的印度犍陀罗风格;在“铜奔马”出土地武威,雷台汉文化博物馆中展出的战马再现“天马西来”的盛况;在敦煌莫高窟,巨幅壁画描绘了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使者交会的文明互鉴历史……
行走于西北大地,常常令人忍不住心生感叹,甘肃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融汇了古今各种各样的色彩与元素,交织着中外多姿多彩的文化与文明,却能完美地将其融合为一体,丰富、厚重,没有丝毫违和之感。
为何如此?这与甘肃的地理位置有关。甘肃位于狭窄而绵长的河西走廊上,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自古就是各路人马汇合、各种资讯汇集、各方文化汇聚之地。这条通道,连接着中原王朝与广袤的西域,使“多元”成为了甘肃的特征与标签,也让甘肃培育了丰沃的文化土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读者博物馆参观时,一名工作人员和记者交流时说,她也时常思考为什么《读者》这样一本品牌享誉全国、声名远播海外的杂志会诞生于西北边陲的甘肃兰州。“或许是因为兰州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城市,曾有过多次移民潮,吸纳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不同的人们在这里相遇、交流,也更容易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她的父亲来自山东,母亲来自四川,这样的家庭在兰州十分常见。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新通道”,甘肃将见证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而多元的文化碰撞,又必将赋予甘肃更别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