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手式”“偷懒式”“交卷式”……“形式主义调研”当休矣!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众号作者:晏国政、胡锦武、孙亮全、姚子云2023-08-15 15:22
(原标题:“甩手式”“偷懒式”“交卷式”……“形式主义调研”当休矣! | 每日观察)

“甩手式调研”“偷懒式调研”“交卷式调研”……警惕“应付式调研”冒头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持续在深化调查研究上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有力推动调查研究解决问题。

半月谈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少数地方和部门背离调研初衷,为调研而调研,简单应付,不注重调研实效。有的将写报告等任务甩给被调研者,有的在问题选择上专捏“软柿子”,还有的只求“交卷”完成任务。专家认为,这些“应付式调研”,不是为了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对推进实际工作成效不彰,亟待整治。

“甩手式调研”:人走了报告却留下

中部某市市直系统干部王军(化名)最近很苦恼。他掰着手指头告诉半月谈记者,仅6月份的20个工作日,他们就接待了27次上级对口部门的实地调研,有的一天之内要走访5个点,在路上的时间比调研时间还长。“匆忙赶场子,没时间座谈,临走时只能要材料,有的甚至将撰写调研报告的任务也甩给我们。”

“成绩、经验、问题、建议都得有,见人见事的鲜活案例也不能少。”某地一名乡镇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近1个月来,他们已接到十几项调查研究材料任务,要求都很细致,有的直接要求提供调研报告。

有时候材料交上去还不算完。一名基层干部说:“有时送上去还需要多层把关,上级部门得罪不起,我们只能按照要求修改,但多数乡镇干部写作水平不高,要把材料写得出新出彩简直是强人所难。”

有基层干部坦言,相比材料流转,他们更怕“人来”。这名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如果“人来”,不仅需要提前准备介绍材料,有的还需要按照行程提前“彩排”,从卫生打扫到现场布置都需要精心准备。“有次领导调研辖区村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本来各项工作都挺好,但因为误将实践站写成实践所,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对的记不住,错的忘不了,相当于前面的工作白忙活了。”

“关键还要层层陪同。”一名小学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有次一名并不分管教育的副区长来学校调研,因教育局长没有陪同而发了火。现在上级部门来调研,不仅学校领导得陪同,教育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得陪同。

“偷懒式调研”:

专攻老问题、不碰新矛盾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在调研内容和题材选择上,也有人“偷懒”。

一方面,有人调研专捏“烂柿子”,不碰真矛盾。一名林业系统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不少调研提纲千篇一律,问题毫无个性,调研结论大多聚焦在常识性问题上,而涉及一些调研部门能够直接解决的问题,如“造林空间不足而计划指标偏多”等,往往避而不谈。

一些财政干部也深有同感,对于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零基预算改革等业内常识问题,上级调研部门常常提到,涉及债务状况和财政“三保”资金等基层期盼解决的问题则很少涉及。

另一方面,有的干部在调研“选题”上仿效上级领导,不敢“另起炉灶”。北方某局有11个科、不到20个编制,但对应省里3个厅局、40多个处室。局长说,两天不给底下安排,攒下的各级文件就有五六十份。

“事实上,有些调研的都是老问题,情况上下都清楚,调研就是‘补程序’,便于交稿、交账、交差。”这位局长说,关于调研选题,上级领导调研啥,他也进行“同题调研”,不敢再另起炉灶了,不然就是“欺负”材料员。

针对此类专攻老问题不碰新矛盾的调研,有些地方像打造旅游线路一样打造“经典调研线路”和“盆景调研点”,无论什么调研主题,去的都是同一条线路、访的是同一批对象、听的是同一套说辞。

一名全国典型基层窗口单位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近期每周都要接待好几拨调研,不得已他们准备了一套“万能资料”用作“专业讲解”。

“交卷式调研”:求量不求质

多名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调查研究主要给上面“交卷”,很少给基层反馈。某市直单位一名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上级部门来调研,之前还是愿意反映问题的,但提多了既没有反馈也激不起水花,甚至谁提出问题谁解决,徒惹麻烦。“说多了没用就不说了,再问情况就只说没有。”

除了基层存在不解,不少调研者也有困惑。半月谈记者采访的多位领导干部坦言,他们调研的终点是“将报告交上去,完成任务”。一名干部说,每个处室都承担着调研任务,除了领导的,还有自己的,各部门的调研报告汇总上交后,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这些报告能发挥多少作用确实存在疑问。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和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尹利民等受访专家表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不良调研倾向,出发点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调研而调研,是标准的本末倒置,严重违背了调查研究的初衷。部分干部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不甘做精雕细琢的基础性工作,本质上仍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调查研究是工具、手段和方法,核心要义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效还要看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专家表示,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必须真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准民生之脉、找对解题之方,并运用调研成果,集中精力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

■媒体评论

让搞形式主义调研者

尝到的都是苦头

作者:人民日报评论员彭波

今年3月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按照党中央部署要求,积极深入基层一线,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扑下身子干实事、谋实招、求实效。

不过,也有基层群众反映,个别党员、干部把调查研究当成一项不得不应付的任务,浅尝辄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对问题避而不见、对矛盾调而不研。这些形式主义的“调查研究”不仅背离了初衷,也让基层干部群众疲于应付。

前不久,笔者就听到一位驻村干部吐槽:省里有个调研团准备下来调研,村里一个多月前就忙活开了,早早确定好调研团行走的线路、参观的点位、需要介绍的重点,打扫调研必经的道路、粉刷沿线的房屋和院墙、把一些具有代表性和参观意义的标志物整体迁移过来、对群众展开问答式突击培训……整个调研成了一场各司其职、按部就班的“实景演出”。类似的“盆景式”调研、“材料调研”、“打卡式”调研,虽只是个别情况,也应引起重视。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中心片区网格员(蓝衣者)和志愿者(红衣者)对一家店铺进行平安问卷调查。图片来源:新华社

是实实在在真调研,还是形式主义假调研,关键就看能否发现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有些党员、干部调研前不研究、调研时不深入,写调研报告时要么全凭主观臆测,要么照搬照抄材料,提出的意见建议既不符合实际情况,也不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此调研不仅看不到真实的社情民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会给基层干部群众带来负担,甚至拉远干群关系,其本身就成了“问题”。

调查研究千万不能搞形式主义,务必求真务实。

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把调查研究当成做好工作的基本功,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请教,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考回来,不能人到心不到、听汇报了事。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调研方法,调研中要求真、求实、求深,既看经验、也看问题,做到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调查了解,全面解剖麻雀。

最后还要形成监督机制,从制定方案、开展调研到深化研究、督查回访,都要有详细具体的指标要求,以此激励监督党员、干部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有基层干部表示:“调查研究中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搞形式主义有甜头、没影响。如果搞形式主义尝到的都是苦头,这类问题自然就会变少。”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广大党员、干部充分认识调查研究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努力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高履职本领、强化责任担当,就一定能把调查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推进工作、战胜困难的实际成效。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