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重磅政策出台 重在落实和持之以恒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盘和林2023-07-27 06:59

盘和林.jpg

【市场盘算】

要持之以恒地树立和强化民企信心。毕竟,信心树立要五年十年,但信心破坏只需要一瞬间,一件事。

盘和林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称《意见》)发布,提出31条政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意见》包括总体要求、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持续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社会氛围、加强组织实施八个方面31条政策内容。《意见》为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民企很重要。之前有一串数字来体现民企重要性:占用不到30%的国家资源,不到40%政府科技投入,创造50%以上的投资、税收和进出口,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科技创新产品,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市场主体。而这串数字在2023年的当下尤为重要,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21.3%,失业率数据不包括在校生,而随着毕业季到来,新就业群体加入求职大军,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解决就业问题的核心就是“壮大民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所有潜在问题到最后都是就业和收入问题。比如楼市问题、养老问题、医保问题、内需不足问题等。提振消费内需的最终办法不是消费券、基建投资,而是就业率和收入的提升,而民营企业是就业和收入的主要提供者。故激活民营经济,增强民企信心刻不容缓。

《意见》激励民营经济的内容很多,但纵观全篇,《意见》中很多条文都直达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比如以下几点:

其一,《意见》弱化行政干预,以法治化让民企获得更大的经营自由度。比如《意见》提到“破除准入壁垒,各地区各部门不得变相设定准入障碍”,这是将权力关入笼子。比如《意见》提到“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产业政策争论多年,其实经济学家对产业政策真正的焦虑在于对民营经济干预和歧视性对待。《意见》去除了产业政策的负外部性,让产业政策更好助力产业发展。比如《意见》提到“将承诺和履约信息纳入信用记录”,“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现代社会运行的底层是“信用”,诚信重诺显然不只是对企业的要求,也是对政府的要求。弱化行政干预的背面,其实是提升民企地位,对政府、国企、民企进行平等对待。再比如《意见》强调“为资本设立红绿灯”,红绿灯为民营经济明确了红线,提高了民企经营自由度。

其二,《意见》针对当前民企经营的痛点开出药方。比如《意见》提到通过市场化重整盘活民营资产,这位部分深陷经营困境的民企指明了方向。比如《意见》提到“完善融资支持政策”、“完善拖欠账款常态化预防和清理机制”、“强化人才和用工需求保障”、“财政资金直达快享”、“保护民企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构建防治腐败的体制机制”等。从融资、财政支持、人才支持、债权回收、产权、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痛点都找到了新的出口,提出了详尽可行的解决方案。

其三,《意见》重视以市场激励来推动民企高质量发展。比如《意见》在鼓励创新方面,不是单纯的口头激励,而是提到“加大政府采购创新产品力度”,“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开展共性技术联合攻关”,“支持民营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建立技术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中试熟化基地、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笔者之前思考过中国先进制程工艺芯片突围的问题,认为中国芯片产业突围离不开三点:政府购买、产业内联合创新、产学研用利用科研院校所的研发资源。而《意见》完全覆盖了产业创新关键的三点,必将为我国关键技术自主化创造有利条件。

其四,《意见》甚至考虑到了民营企业家的精神层面。《意见》要求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壮大的社会氛围,也要求“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最了解企业、产业、经济的,是民营企业家,而充分听取企业家意见,是我国迈向政通人和的重要一步。

综上所述,《意见》对于民营经济的激励是全方位的,深入到民企的方方面面。很多条目都深入企业家心坎,抓住了企业家痛点,也缓解了企业家的焦虑。《意见》的确能够激励民营经济前行。但我们也需要注意,《意见》是否起效的关键不在于《意见》条款,而在于《意见》落实和长效执行。在落实方面,《意见》很多条目是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而要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则需要配套的法治制度作为保障,否则,《意见》中的很多目标难以实现。而另一方面,《意见》落实也需要注重建立长效机制,很多民营企业家担忧政策落实不稳定,要防止地方政府“需要时朝前,不需要时朝后”的做法,要持之以恒地树立和强化民企信心。毕竟,信心树立要五年十年,但信心破坏只需要一瞬间,一件事。《意见》的出台,是驱动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磅政策,希望《意见》将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推向新的高度。

(作者系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责任编辑: 杨国强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