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敏感】
当前的研学活动,虽然只是在旅游的基础上加入研学元素,亦可视为初阶版,未来提升空间相当大。
魏敏
这个暑期上哪遛娃,的确是疫情三年后摆在很多家长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不知不觉,最近的研学热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家长的选择,尤其是身处一二线城市的家长。如果仅仅从字面意思来看,过往的夏令营那就是玩,研学团则多少带了一个“学”字,对于相当一部分家长来说,只要能研到学到,贵一点也认。而对于相关产业从业者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很多原来只是做旅游的机构或者个人,也开始在原有项目中加入研学元素。在面向散客的各种线上线下,公域私域的研学广告当中,高校校园游已经属于标配,叠加大多同样免费的博物馆、科技馆参观,构成了研学团的主干项目。在他们看来这似乎并不难,最不济把孩子们带入一两所知名高等学府兜一圈就算成功。而这些高校或博物馆原本预约就能免费参观,但研学团会和家长收“带游”费数百元每人次,多日的跨省市研学项目,一个孩子的报名费基本要在大几千块不等,利润空间还是有保证,起码不至于出现那种旅行社低价揽客、强迫游客购物才能回本的“极限拉扯”。
但此类研学暑期一窝蜂扎堆带来的负面影响最近频见报端。例如本身承诺代抢的博物馆门票没有抢到,或者好不容易进去了,带队老师却对博物馆的文物一知半解,贻笑大方。所谓知名学府游学,实际只是校内打卡拍照,这还算好的,有的根本没进去,只能与高校大门合影。而这些乱象也让名校和博物馆不堪其扰,例如最近国家和一些地市博物馆纷纷发布通知,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馆内开展讲解活动,可见是怕了这些“二把刀”。但产品火爆供不应求的状态下,家长们自然无暇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研学。而研学自身行业标准尚未健全,造成入行门槛低,工商数据显示,2023年前5个月,我国新增研学旅行相关企业322家,同比增加近80%。从专业程度、服务质量、有无资质等维度来考量,从业机构水平不出意外地参差不齐。并且一家公司很难从头到尾履行所有服务,尤其是跨省业务。层层外包之后,权责不清,质量如何,沦落到全靠从业者自觉。
尽管如此,研学在笔者看来还是大有可为。因为研学横跨教育和旅游两个行业,能够带动整条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与就业,特别是对于当前一批急需转型的原教培行业的从业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围方向。而在客源层面,中国的学生家长素来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强需求,只要在家庭经济承受范围之内,项目质量相对有保证,没有触碰学生人身安全等底线问题,这个赛道还是很有想象力。据悉,新东方等教育行业头部品牌也已经摩拳擦掌,行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会知道研学。从合规性层面去看,研学的存在也有合理基础。依据早年教育部部门的规章制度,研学旅行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相当于实践版“课外读本”,也算一项学有余力时的教学计划。当然,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活动是由学校招标,组织年级学生在上课期间出行,并集中进行的实践活动。而当前的研学活动,虽然只是在旅游的基础上加入研学元素,亦可视为初阶版,未来提升空间相当大。
这就需要行业从业机构与人员着眼长远,不能只图挣快钱,而应该钻研课程质量,积累特色文旅合作资源,最终赢得学校和家长认可,目光短浅、竭泽而渔的做法只能是一地鸡毛,坏了行业口碑。甚至因为乱象频发,在能够决定行业生死的学生安全上出问题。同时,研学毕竟不同于校园内学习,老师也不同于导游。讲台上讲得好,不一定就能在户外上的好。而且即便强如新东方等原先连锁教培机构,也不一定就能搞得定旅游行业资源,毕竟隔行如隔山。
(作者系教育工作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