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放大招:“两个拳头”
来源:上海证券报作者:仲茜 谭镕2023-07-15 16:51

力争到2027年GDP达到8000亿元;攥住发展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两个拳头”,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0家;同时借助资本市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近年来,安徽芜湖抓住“长三角一体化”东风,力争在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合作中作出示范,真正成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经济增长第二极。

如何更好地推进省域副中心建设?近日,芜湖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芜湖市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提升产业、创新、融通、人才、服务等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细化提出33项具体重点工作任务。其中《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发展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是打造省域副中心的两个拳头,必须牢牢“攥紧”。

找准突破口,攥住“两个拳头”

建设省域副中心,是赋予芜湖的重大机遇,更是城市的使命担当。近日出台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奋斗目标,即到2027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8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8%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000家,集装箱吞吐量位居长三角沿江城市前列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77%,实现进出口总额22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000亿元。

《实施方案》还谋划了建设远景,即到2035年,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较2020年增加两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长三角中心区平均水平,综合创新能力稳居长三角前列,居民人均收入较2020年增加两倍,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推进工作、达成目标任务?《实施方案》在重点工作任务部分细化提出33条具体工作任务,第一条,便是“紧紧攥住两个拳头”。

《实施方案》明确,发展制造业和现代物流是打造省域副中心的“两个拳头”,必须牢牢攥紧。

在发展制造业这只“拳头”方面,要整合优化各类创新平台支持举措,重点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创、十大新兴产业25个优势细分领域培育等方面聚焦发力、争取突破;通过推动技改、鼓励企业参与技术攻关、发展引进“链主”、龙头企业等措施打造高质量全链条产业发展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在发展现代物流这只“拳头”方面,要做强现代大物流,提升市域内部和对外交通能级,争取重点交通项目纳入上位规划,加快推进机场建设,全面打造市域主副中心半小时通行圈;完善物流枢纽体系,发展冷链、煤炭基地、集散中心、航空快递等专业物流。

打造四个中心全面提升城市层级

除了“两只拳头”,《实施方案》还规划了“四个中心”,即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区域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区域医疗康养中心。

《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产业创新中心,要通过集合发展要素、实施创新工程,提升城市创新能级;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要通过做优做强金融机构、国有资产证券化、对接上级政府投资基金等举措,增强芜湖金融服务能力。去年,芜湖牵手深交所,双方在金融领域深度合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打造区域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则通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特色商业街建设、商业综合体提质升级等举措,激发夜间文旅消费活力,创建文旅消费品牌。

打造区域医疗康养中心,要加快推进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多领域的专科医院集群,提升县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补齐医疗卫生短板。

此外,《实施方案》还提出,从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城市层级。

一是加快建设教育高质量先行示范区,扎实推进智慧芜湖教育工程,放大“紫云英人才计划”品牌效应,努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二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推动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湾沚空港片区、高铁片区、开发区产城等片区产城一体化建设,推动南陵县、无为市试点创建等措施,带动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和常住人口。

三是加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区。

四是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学习先发地区做法和经验,争取我市与长三角城市的一体化合作,通过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高标准建设、G60科创走廊区域创新合作、芜湖国际邮件互换局设立等举措,构建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

安徽省政府办公厅芜湖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主要目标责任分工

上证报记者发现,此次《实施方案》与以往贯彻省级专项文件所不同,更加突出一个“细”字,更侧重结合芜湖发展实际,进一步细化落实举措,就相关重点项目、重大事项能明确2025年、2027年、2035年等阶段性工作要求和成效的一律细化到位。

同时,作为推进省域副中心建设具体推进工作蓝本,《实施方案》更加突出一个“实”字。无论是量化指标设置、责任单位分工等方面,都坚持贴近发展实际、符合工作实际。所涉及相关规划、政策、平台、资金和项目的表述上不求“全”,而求“精”。

稳坐安徽经济增长第二极,

芜湖有信心、有实力

近年来,作为长三角“插班生”,安徽正紧抓机遇、趁势而上,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成为长三角“上进生”。

这其中,芜湖是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东数西算、G60科创走廊等重要节点城市。2022年,芜湖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02.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0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全市制造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50强城市榜单第27位。

从发展现状和营商环境看,芜湖先后获批建设芜湖综保区、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安徽中德(芜湖)国际合作智能制造生态产业园、安徽中西(新芜)国际合作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自由贸易试验区芜湖片区等国家级平台,具备多重国家政策叠加优势。2023年5月,芜湖国际贸易创新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工建设,开放型经济发展再添新平台。

从发展路径上看,芜湖抢抓制造业这根主线,已拥有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型建材、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73.5%,全市规模企业数达1064家。

此外,芜湖还先后培育了航空航天、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2022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简称“战新产业”)企业数达767家,机器人、通用航空、现代农机、芜湖新能源汽车“四大战新产业”基地产值增长20.2%。

“十年一器,智造未来”,2023年5月,芜湖举办“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10周年”主题活动,现场揭晓“2022年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排行榜”,芜湖位列第8。当天,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芜湖机器人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揭牌,总投资95.8亿元的14个项目集中签约。

2023年6月,芜湖市还发布《芜湖市关于支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将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首位产业、首位谋划、首位支持。目前,该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家,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400多家,培育出上市企业4家,产值突破2000亿元。今年前5个月,该市汽车产量35万辆,占安徽省一半以上。

截至2023年7月10日,安徽芜湖本土上市公司概况

芜湖现有26家本土上市公司,海螺集团位居世界500强第353位,奇瑞汽车今年冲击世界500强,比亚迪建成其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京东投资建设专业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港,美的集团打造其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数百家上市公司、41家境外世界500强在芜湖投资兴业。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待看芜湖发展新动向。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