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用概括性的词汇如“黑铁时代”、“寒冬”、“谷底”,还是具象的如“大幅亏损”、“债务逾期”、“企业暴雷”等事件,似乎都很难完整地概括地产行业过往三年所发生的一切。
身处这洪流之中的地产人,或许能感受得更为直接。地产公司隔三岔五爆出裁员的消息,地产人转型外卖骑手、滴滴司机的报道屡见不鲜,薪酬下滑几乎成为了整个行业从业者的共性。
而在街头巷尾,无论是高知白领,还是跳广场舞的大妈,亦或考虑结婚的情侣,都在用自己的语言体系讨论着:期房还能不能买?房价还会不会降?房子会不会烂尾?要不要提前还款?
对于地产行业而言,过去三年无疑是困惑的、低迷的、震荡的。但这背后,实则是一个格局再重塑、资源再洗牌的过程,是行业由过往高杠杆、高周转向新阶段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经之路。当千帆驶向暗礁密布、激流纵横的水域,面对风浪和未知,一些企业陷入困局,一批企业迈向新生。
在这其中,万科是一家不得不提的企业。这家20余年来稳居行业头部、被誉为行业风向标的企业,在过往三年中,既遭遇了上市30多年来最大压力的业绩挑战,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业绩的止跌企稳,并基本完成了业务的转型布局,为行业新阶段做好了准备。在6月30日万科举行的股东大会上,新一届董事会选举产生,郁亮团队高票连任,深铁万科各占三席保持不变,这也反映了大股东和投资者对过往三年风雨的认可。
每个周期中都有时代下的不安与躁动,但挑战中从来不缺机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当下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回顾过往三年行业震荡下万科的历程,或许能为其他企业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
活下去
当万科在2018年内部会议喊出“活下去”口号被业内嘲讽时,谁也没想到,“活下去”竟成为了过往三年行业最真实的写照。
以2022年为例,从销售端看,第三方数据显示,全年商品房市场出现了有统计数据以来最大幅度的下跌,百强房企销售额同比下降42%,销售额超千亿元的房企数量较2021年减半;从供给端看,新开工面积降幅扩大,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转负,2022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39.4%,降幅较上年扩大28个百分点,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0.0%,为有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下降。从融资端看,行业融资能力明显下降,海外债务市场功能失效,房企资产负债表显著承压,境内债展期规模创历史新高,流动性风险频现。
各种“惨状”已不用再过多复述,“活下去”几乎成为了多家房企的奢望。对于万科而言,即使已提前预测到危机并着手准备,但受行业整体影响,也不可避免遭遇了业绩的下滑。但好在仅用一年时间,万科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行业寒冬中实现了止跌企稳。而万科迅速驶回正轨的路径,离不开以下两方面的行动。
一方面,针对行业及市场的急速变化,万科采取了“对症下药”的行动。首先,针对城市公司能力参差不齐导致操盘表现的离散度上升,从而影响整体业绩的问题,万科成立了开发经营本部统筹开发业务,推进“一盘棋”建设,解决能力分散、操盘表现不稳定的问题。其次,针对在严峻市场环境下拿错地的风险,万科加强了投资管理,投资向市场更为稳定、团队操盘能力更强的区域集中,提高投前研判的精准度和投后落地实现程度。
熟悉万科历史的人知道,给一线充分授权、分布式实施是万科过往快速发展的机制保障,在以前追求效率优先的高速增长阶段,拥有较高自主权的一线城市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捕捉机会,最大程度地释放前线战斗力。而在近几年行业规模收缩、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拿错一块地可能就会影响公司全年的业绩。在此背景下,万科顺应市场变化向一线“收权”,可谓是在企业管理机制上的一次重要调整。
另一方面,万科始终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历史已反复证明,现金流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健康的财务就没有企业的未来,多家房企的暴雷均源于资金流动性困难。而万科在过去三年中,始终保持“绿档”,经营性现金流实现连续14年为正,净负债率均低于50%,处于行业低位,持有货币资金一直保持在1000亿以上;万科的负债结构也在逐年优化,融资成本保持低位,至2022年期末长期负债占比已提高至79.5%,新增融资的平均成本仅为3.88%,存量融资的综合融资成本为4.06%,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看似轻描淡写的数字背后,实则殊为不易。在市场下行阶段,不仅要勉力维持自身经营持续造血的能力,同时还要面对市场上很多“大礼包”的诱惑。2021年,多家房企陷入资金困难开始甩卖资产,外部众多猜测万科在“等鱼断气”后将大肆收购,但万科始终按兵不动。正是这份定力,让万科在市场进一步低迷的2022年时,依然能保持财务的安全。遥想2017年万达挥泪打折出售资产自救,捡到“大便宜”的一些企业后续也陆续因资金问题遇到困难,而当时接手的“礼包”当下已成为四处兜售的“烫手山芋”。
得益于良好的财务状况,万科也获得了评级机构认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均维持了万科业内领先的信用评级。而良好的信用评级,也为万科融资畅通提供了保障,万科成为了少数还能发行信用债的房企。此外,自2022年底,万科先后获得六大行在内多家金融机构累计超过8000亿元的授信额度,并在H股和A股相继开展股权融资,为后续发力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支持。
回头来看,在行业急速变化下,万科管理层过往三年采取的发展策略,无疑是具有前瞻性和有效的,这让万科在寒冬中依然具有御寒能力,并有足够的粮草等待春天来临。
锚定点
虽然过往三年行业遭遇剧烈调整,众多房企相继遭遇危机,但如果仅以能否“活下去”来评判万科,显然是不能满足众人对于这位地产行业“老大哥”的预期。众人更想知道的答案是:在行业无法再回到过去对住宅开发过于依赖的阶段时,新的锚定点在哪?未来的方向在哪?
万科给出的答案是开发、经营、服务并重。早在2012年,万科就提出城市配套服务商战略,拉开了转型之路的帷幕。在这期间,万科遭遇了许多质疑,如多年转型没有成效,对集团业绩贡献始终有限。但万科管理层始终顶住了压力和诱惑,正是长期的坚持,在过往三年地产行业遭遇深度调整、众多企业忙着活下去的时候,万科通过进一步发力,转型业务迎来了曙光。当下,万科拥有了业内最全面的不动产经营服务赛道布局,各项经营服务业务均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多赛道的领先优势已较为明显。
具体来看,根据万科过往三年的财报显示,物业方面,万物云近三年的增速均在25%以上,2022年成功分拆上市后,营收更是首次突破了300亿;物流仓储方面,旗下万纬物流综合实力已位列行业第一梯队,冷链仓储规模全国第一,GIC、淡马锡等知名机构纷纷进入作为战略投资者;租赁住宅方面,旗下 “泊寓”是国内规模最大、出租率最高的集中式长租公寓服务商,出租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至2022年底运营管理租赁住房21.5万间,累计开业16.7万间;商业业务方面,印力管理规模、收入、轻资产管理输出均处于行业第一阵营。去年全年,万科经营服务业务全口径收入已高达512.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上述业务的过程中,万科也交了不少“学费”,对业绩造成一定影响。但时至今日,这些“学费”已基本交完。郁亮在今年3月的业绩会上也表达了信心,称经营服务业务整体收入今年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将对集团贡献更多的正向盈利。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如果只看经营收入和利润,这些业务在今天以及未来都很难达到房地产开发的同等规模。但随着全社会收益率要求和风险偏好的下降,市场对经营性不动产的认知已逐步改变,经营服务业务创造稳定现金流的优势开始显现。随着物流、商业、保租房REITs和不动产私募投资基金的开展,经营性不动产实现“投融建管退”闭环,经营服务业务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提速。
也就是说,经营服务业务的收益将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体现,从而对整体业绩形成支持。毫无疑问的是,在地产行业无法再完全依靠过往传统开发模式时,经营开发业务将为万科长期价值的增长提供新的源泉。
后记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展馆中有这样一段话——
回到过去,回到未来。
回到光速极速,回到基本还原。
地产行业的过去,那是突飞猛进的“狂飙”年代;而近三年,则颠覆了行业原本的模样和过往行之有效的逻辑。迈向前路深水区,也还会有荆棘、挫折、迷茫和失落。但在行业回归常态、问题回归原点后,这仍将是一个常做常新、常做常有的十万亿级市场,任何一个危机震荡的同时,都将孕育出新的机会。
对于万科而言,在行业过往三年的剧烈震荡中,守住了安全底线,并为春天的到来储备了粮草;业绩实现了企稳,经营服务业务形成的第二增长曲线已显现。在这一轮行业周期中,万科就像他们在过往周期中所做的那样,顺应时代,迅速调整,等待春天。
正如李大钊在《桑西门的历史观》里写道——
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手札
郁亮:黑夜里的猫头鹰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曾经中国最成功的商学院院长张维迎,用近40年时间研究着一个主题——企业家精神。
他曾讲过一句话,一个好的企业和一个坏的企业相差有多少,甚至拿破产的企业和最成功的企业比较,区别也大致不会超过5%。那这5%的差距究竟在哪?他的回答是,差距不在管理方面,而在企业家精神方面。
对于万科而言,其掌舵者郁亮在媒体那里获得过很多“外号”。比如“郁言家”,过往多年,他总能预测到行业的变化和走势,从白银时代、青铜时代,再到那句著名的“活下去”,都一一得到了验证。也有媒体称其为地产行业的扁鹊,在每次危机中,他总能让万科这艘“巨轮”安然无恙并驶向更宽广的海域。但另一方面,郁亮也受到了很多质疑,有人认为郁亮故意制造焦虑,也有舆论认为这几年万科在郁亮领导下发展速度变慢了。但在历经三年的行业巨变后,再回头来看,郁亮的“焦虑”、万科的“慢”,却为万科在此轮行业洗牌中赢得了先机。
首先,强烈的危机感和风险意识,确保了万科的生存问题。在以往行业向上时候,“危机感”一直是郁亮屡屡提及的词汇,“万科始终是一个如履薄冰、忧患意识特别强的公司,即便是市场最好的时候,我们也充满忧患。”正式得益于这种危机感,万科在市场好的时候不贪婪,即使在某一时期发展速度被同行超过,万科也未盲目去开展“军备竞赛”。这也是为何在过往三年市场不好的时候,此前飞速发展的房企陆续出现暴雷,万科却依然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活下来的原因。
其次,企业家的担当与背水一战的勇气,是推动万科业绩企稳的动力。2021年万科遇到了历史上第三次净利润下滑,在业绩会上郁亮为此向52万股民进行了公开道歉,并放弃全年奖金。实则这一年,房企业绩下滑、亏损甚至暴雷已是普遍现象,但郁亮是第一个站出来道歉的人。同时,一向谨慎的郁亮也公开承诺,要努力在2022年实现业绩的企稳。对于一个职业经理人而言,这一表态无异于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全部名誉都压在其中。2022年,万科将其定义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一年,是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的一年。正是这份勇气和担当,加上“对症下药”的措施,让万科在业绩下滑的第二年就迅速回正,成为了2022年极少数营收和净利都能企稳的房企之一。
最后,危中寻机、提前布局,让万科在行业进入新发展模式赢得了主动。郁亮曾自称是“猫头鹰的管理性格”,一只眼睛看机会,一只眼睛看风险。在行业还是突飞猛进的时候,郁亮根据人口问题等因素等判断,已开始着手布局转型业务。等行业进入下行期、多家房企开启艰难自救时,万科的物业、物流、长租、商业等业务已全面开花结果,并开始为万科整体作出正向业绩贡献。
郁亮在今天召开的股东大会上说,过去三年对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来说,都是百感交集的三年。可以预见,行业依然在煎熬的过程中,新发展模式下过往的许多经验也不再适用,前路依然充满了压力和挑战。但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在困难、在黑暗的泥泞道路上行走,也能带着众人朝着光亮的方向奔去,这就是企业家精神。站在历史的维度,企业家精神会被某一个时代的千锤百炼所激发,最终也会被时代铭记。
(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