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等18部门5月29日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
科学教育工作6大问题亟待解决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也即“双减”政策),目标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科学教育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课程教材、教学提质、师资建设、校外场所建设和科学实践活动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
最新一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显示,中小学生科学学业表现整体良好,约八成学生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在最近一次举行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我国参测的四省市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成绩在所有参测国家(地区)中均名列第一。随着教育优质均衡的推进,中西部及农村地区学生科学学业水平加快提升。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浪潮,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科学教育还存在着基础总体薄弱、区域发展不均衡、科学教育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机制仍需突破等问题和不足,亟待加强和改进。”上述负责人称。
针对当前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意见》主要部署了三方面的任务:
一是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针对一些地方和中小学对科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科学教育专业师资配备率低、缺口大,实践教学实施程度较低等问题,要健全课程教材体系,完善科学教育标准,深化学校教学改革,拓展科学实践活动,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用好社会大课堂。针对一些地方校内外科学教育融会贯通不足,社会协同支持机制未有效建立等问题,动员社会各方参与并提供资源和课程,引导企业援建基地,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推动全媒体传播,优化数字智慧平台,丰富科学教育资源。
三是做好相关改革衔接。要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严格竞赛活动管理,统筹拔尖创新人才项目,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实施家庭科学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研究。
有机衔接各项改革
“既要统筹增效,又不能增负”,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表示,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相关工作同向同行,有机衔接。
一方面,要与规范校外培训工作协同,引导科技类非学科培训机构,既要传授知识,又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同时,与科技类竞赛同向,引导孩子们不仅要参加竞赛,而且要培育“献身科学”精神,不断增强家国情怀。
另一方面,要与“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各类英才计划统筹,不能借科学和创新之名“一窝蜂”上项目,要明确侧重,相互配合,共同服务于学生成长。
此外,还要与中高考改革同频。《意见》要求,各地要完善试题形式,坚持素养立意,增强试题的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减少机械刷题,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加强实验考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此次发布的《意见》涉及教育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 、中国科协、全国少工委等18个部门,对此,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解释称,这充分体现了各方面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
“科学教育涉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科学教育场馆(所)、实践基地、数字平台、人才项目等相关资源也分散在各个部门、领域、行业,需要各方面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形成声势。”该负责人指出,要通过建立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形成“大科学教育”格局,全面系统推动科学教育落地见效。
校对:祝甜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