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支持47家央国企上市 首发募资1165亿元,科创板助力央国企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张淑贤2023-05-25 09:05

5月24日,航天软件在科创板上市,系航天科技集团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也成为今年以来第5家在科创板上市的央国企。公司是我国航天及党政军领域软件与信息化服务龙头企业,成功自主研发的工业软件填补了国内航天军工领域大型软件产品的空白。前不久,5月18日上市的航天南湖也是航天科工集团的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被称为“军工雷达第一股”。

科创板自设立以来,已支持47家央企国企上市融资,其中中央国有企业29家、地方国有企业18家,合计首发募集资金达到1165亿元,成为助力我国央企国企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阵地。

稳健增长 多家公司业绩翻番

2022年科创板央企国企整体业绩稳健向好,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357.02亿元,同比增长20%,归母净利润237.59亿元,同比增长23%。营业收入方面,七成公司实现营收增长,其中长远锂科、振华新材、华海清科3家公司增幅翻番;净利润方面,七成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其中同益中、振华新材、华海清科、中复神鹰、长远锂科5家公司增幅翻番。

拉长维度看,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央企国企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9%和38%,展现了科创板央企国企稳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元正极材料龙头长远锂科2022年产销两旺,实现营业收入179.75亿元,同比增长162.75%;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4.89亿元,同比增长112.59%。根据GGII统计,近年来公司稳居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前列。

同益中是行业内少数可以同时实现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规模化生产的企业,拥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行业全产业链布局。2022年公司收获了高增长、高利润率的经营业绩,实现营业收入6.16亿元,同比增长86.2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1亿元,同比增长226.25%,创下历史新高。

研发加码 引领创新突破和转型升级

科创板央企国企以高研发、强技术服务于国家“科技强国”战略,持续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带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57.98亿元,同比增长17%,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1%,中国通号、时代电气、信科移动研发投入金额位居前三,分别高达18.74亿元、18.47亿元和13.32亿元。

得益于上市以来持续不懈的研发,科创板央企国企取得一系列重大研发创新成果。中国通号、中国电研、中复神鹰等11家公司牵头或参与项目曾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奖项,云路股份、厦钨新能、哈铁科技等16家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西部超导等5家公司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有研粉材等5家公司的产品被评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关键产业链自主可控进程。

铁建重工上市以来,成功研制高原铁路大直径多支护TBM“高原明珠号”、全球最大直径23米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全球首台大坡度螺旋隧道掘进机“北山1号”等多项国之重器,推动中国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走出一条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自主创新之路。

中国通号与高铁电气聚焦高铁列控关键基础装备和铁路接触网供电装备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分别完成了中国高铁列控系统和轨道交通O.C.S供电系统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完全自主可控的跨越,实现了将轨道交通核心技术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里,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铁路建设和运输的安全。

今年3月,国资委启动国有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科创板时代电气、铁建重工等10家制造业央企国企入选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的“双示范”企业名单,涵盖先进轨道交通、新能源电力设备、关键战略材料等多个制造业细分领域的龙头,成为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领头羊”。

重视回报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科创板央企国企在稳步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回馈投资者。2022年科创板央企国企继续保持高水平现金分红,合计分红达到72.26亿元。其中,16家公司现金分红金额超过1亿元,25家公司现金分红比例超过30%。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龙头中国通号2022年现金分红金额达到18亿元,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高达57亿元。

与此同时,科创板央企国企积极贯彻践行ESG理念,不断强化ESG治理意识,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双碳”战略。

长远锂科在正极材料扩产的同时积极推进绿色生产,每年通过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产生清洁能源1300万千瓦时,同时通过余热回收利用、富氧回收利用等方式节约电力1000万千瓦时,在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幅减少对非清洁能源的消耗;时代电气工业固体废物主要为氟化钙污泥,作为制砖辅料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砖厂生产制砖,2022年处置量为1,453.57吨,有效减少污泥对环境的影响。

责任编辑: 刘少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