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行业历来是比拼资金号召力的市场,私募基金尤其如此。
明星基金经理的一笔投资、一件轶事、甚至说的某一句话,都可能为投资圈津津乐道;在媒体和资金的追捧下,一人成就一家百亿私募的案例比比皆是。
而在近两年,基金经理声名不显,或者干脆隐于幕后的量化私募却吸引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
尽管量化投资“黑箱”式的投资模型难以让投资者理解,但较为可观的业绩,逐渐使“跌的时候比指数跌得少,涨的时候比指数涨得多”的说法深入人心。资金追随而至。
据笔者统计,截至2023年5月12日:
在私募排排网有股票策略产品披露业绩的2784家私募中,有258家是量化私募(不完全统计),仅占比9.2%;
而114家百亿私募中,有31家是量化私募,占比已超1/4。
量化多头VS主观多头,谁更胜一筹?
如下图,笔者截取了近四年(2019.4.30-2023.4.28)私募排排网编制的私募基金量化多头策略指数(红线)和主观多头策略指数(蓝线)走势,黄线是中证全指。
可以看出:
在2020年的核心资产牛市行情中,主观多头指数涨幅更猛,一度位于量化多头指数之上;
进入2021年二季度后,随着市场震荡,量化多头仍在增厚收益,反超主观多头;
2022年市场低迷下行阶段,量化多头与主观多头走势渐近,但在其后的震荡中量化多头逐渐重新拉开差距。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量化策略与主观策略并未呈现一边倒的优劣,在不同的市场风格中,它们各有胜场:
在风格较为极致的市场中,无论是缩量下跌还是单边上涨,量化策略的表现和主观策略相比都有些不如;
而在震荡波动的市场中,量化策略却能持续增厚超额收益,真正实现“跌得比指数少,涨得比指数多”。
这样的表现背后,是二者截然不同的赚钱逻辑:
量化策略普遍持有几百甚至上千只股票,在这些股票上“高抛低吸”,靠交易锁定每一次市场“错误定价”产生的小机会,积少成多;
主观策略则往往重仓几只基金经理最看好、确定性最强的个股,赚这些个股业绩增长、估值修复或估值扩张的钱。
其中,2021-2022年这两年间,高波动、中小票流动性充沛的市场环境,对于广泛选股、靠交易赚钱的量化策略较为友好,也成就了量化私募如今的声势。
而主观私募基金经理选股策略往往围绕公司质地,强调公司治理和护城河。符合条件的那些商业模式好、竞争能力强的高质量公司,近两年基本都处于消化估值阶段,自然难有表现。
量化龙头VS主观龙头,量化超额可观,明星管理人表现优异
在私募排排网有股票策略产品披露业绩的私募,共有110家规模在50亿以上,笔者统计了其中主观和量化策略私募,2019年以来的整体业绩表现:
可以看出,2023年、2022年,以及自去年11月疫情防控放开以来的半年间,量化策略头部私募的表现均好于主观策略头部私募,与指数表现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量化多头私募彼此间的业绩分化,相较于主观多头私募也要小一些。
上图是50亿以上私募的收益标准偏差,偏差值越大,意味着同策略私募间存在的业绩差距越大。除了2019年二者较为接近外,近三年多量化策略头部私募的收益标准偏差都要明显小于主观策略。
这也是前文所述的赚钱逻辑差异造成的。
主观基金经理大多重仓能力范围内几只最看好的股票,不同的基金经理风格偏好、擅长的板块都不一样,在同样风格的市场中收益自然也难以一致。
而量化私募主流的指增产品都以指数为基准,尽管超额收益有高有低,私募间业绩分化也不像主观多头那样大。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量化私募的“踩雷”几率较小,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近两年来头部量化私募表现较为一致,让投资者体感较好,才逐渐凝聚出了对于量化的“信仰”。
而主观多头私募较大的业绩分化,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其“上限”更高,在各个时间段里,业绩位于同期前列的往往还是主观多头。
例如近半年股票策略收益TOP10的主观多头私募(50亿以上)中,前六家的绝对收益都可以在同期量化多头榜上位列第一,排名第一的千亿巨头景林资产更是在近半年录得34.74%的较好收益。
量化多头超额缩减?明星管理人这样说
量化多头也并非无往而不利,如前文所说,风格极致的市场中量化策略往往表现一般。
而波动就像是股市的心跳一般,市场运行,心跳不止——这里说的波动包括市场的风格变化、结构变化、热度变化等等。
哪怕是整体风格对量化策略较为友好的2021-2022年,也有如2021年初,少数个股抱团,多数个股跑不赢指数的时候;有如2021年四季度,策略短期拥挤,市场风格突然变化的时候。
包括今年一季度,中特估、AIGC概念热度空前,两大主线轮动,交易量高度集中,导致其他板块流动性较差,量化策略也不好创造超额。
但过去几年量化多头超额回撤的周期相对较短,适合量化策略累计超额的,高波动、中小票流动性较好的行情,往年并不少见,按年度看,百亿量化私募整体超额收正为多数。
经历了今年一季度的极端行情后,百亿量化私募整体的超额回撤也不大,这意味着接近满仓运行的量化策略已经录得一定的绝对收益——即使没有α收益,也还有满仓的β,不会因为主观择时踏空。
除了极端行情下的超额回撤外,更引人注意的是量化指增产品的平均超额近年来呈缩减趋势。
一般认为,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缩减,主要是因为量化私募赛道较为拥挤,如市场上主流的中证500指增,多数策略同质化,产品超额收益受到策略容量影响。
对于今年来量化策略较为低迷的表现,私募排排网于近期采访了多家明星量化私募,得到了一些解答。
其中思勰投资指出:“(量化策略超额缩减的)长期因素,更多是市场有效性的提升,与量化行业内生的策略同质化有关。而短期因素,我们认为是源于今年以来的市场行情的短期特征。”
对此,世纪前沿也表示,量化超额分布往往是不均匀的,它可能一个月偏低,一个月又很高,但全年下来还是会不断累积。我们必须要接受某一个季度市场环境不好,超额收益比较难做的情况。但如果稍微拉长周期,这种超额波动是很正常的。
在应对超额收益衰减方面,稳博创始合伙人郑耀表示,对于管理人来说,寻找更多的超额收益来源,提高超额的多元性,是对抗超额收益衰减比较有效的手段。
上海宽德也指出:“长远来看,未来的资本市场将趋于成熟理性。随着行业管理规模的稳步增长,各家管理人不断精进投资技术水准和硬件实力,使得市场定价会更有效。”
整体来看,头部量化私募对于应对超额缩减还是比较有信心,一方面是从关键指标来看市场仍然存在不少机会,短期只是受到行情特征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提高超额的多元性已有所布局准备。
基于此,思勰投资在5月19日晚间还向投资人致信沟通,建议投资人关注指增产品,为此甚至拟决定暂停发行中性策略产品。在信中,思勰投资称“当前时点是难得的量化多头布局窗口期”。以下为信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