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纵使从理性出发,人们也不一定能够到达正确决策的彼岸,因为理性有限。
韩和元
理性人理性的选择,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吗?因为理性预期理论而闻名于世的著名经济学家、以强调客观理性而著称的卢卡斯的婚姻,及围绕着这段婚姻而衍生的一段轶闻,或可给我们一些启示。
据Bloomberg网站消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已于2023年5月15日去世,享年85岁。芝加哥大学周一证实了他的死讯。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在创立理性预期学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卢卡斯于1937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1959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并获文学学士学位(历史),1964年获经济学博士。1970-1974年任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教授,1974-1975任芝加哥大学福特基金会客座经济研究教授,197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副主任、经济学教授。后任芝加哥大学约翰·杜威讲座杰出经济学教授。
其专著有:《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与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T.J.萨金特合著)。他有关理性预期方面的主要论文有:《预期和货币中性》《自然率假设的检验》《有关产出和通货膨胀权衡的一些跨国证据》《经济计量政策评价:一种批评》《经济周期的均衡模型》等。
理性预期理论(rational-expectations hypothesis)是当代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析工具。其假设是,在经济活动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具有理性的各个经济主体,在做出经济决策之前,总是尽可能地利用目前所有可能利用的信息(包括过去的经验、所掌握的经济理论等),对未来做出的合乎理性和未来客观事实的估计和预测。这种预期影响经济中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并对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理性预期概念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穆思提出,并在20世纪70年代由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和尼尔·华莱士等经济学家引入了一般宏观经济理论,成为当前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之一。
虽然卢卡斯以“理性预期”而闻名,但事实是,他本人并没有“理性预期”到自己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此,学术界一直有一个轶闻,这个轶闻常以“卢卡斯的女巫前妻”来名之。说的是,卢卡斯没有预期到自己有机会获得诺奖,但他的前妻丽塔却“非理性预期”到了这点。卢卡斯与丽塔于1982年分居,1989年正式办理离婚手续。早在1988年,在卢卡斯办理离婚手续的时候,丽塔坚决让她的律师,在离婚协议里加上了一项条款。该条款涉及卢卡斯获诺贝尔奖的可能性。该条款在他们的财产分割协议书上是这么写的:“妻子将会得到任何诺贝尔奖金的50%。”根据该财产协议,如果她的前夫,也就是卢卡斯,在1995年10月31日之后获得诺贝尔奖,则他会独享大奖,而丽塔自己将一无所获。结果,卢卡斯的获奖日期是1995年10月10日。对此,卢卡斯表示他很高兴与前妻平分这笔意外之财。“协议就是协议。”卢卡斯说。对此,他的经济学家同行们开玩笑说,卢卡斯的模型,用在他前妻身上可能更合适,至少她在卢卡斯获奖的预期上是正确的。
显然,人们将太多注意力,放到那份离婚协议上,放在这段轶事上,以至于忽视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事实——卢卡斯不仅没有“理性预期”到自己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没有“理性预期”到自己的婚姻会以失败收场。说实在的,所选专业、所选职业及婚姻之于每个人,可以说是终身大事,其选择必然是慎之又慎,自己与家人、朋友会反复观察和比较,再三权衡后才会做出决定。这完全符合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假设。但事实却是,纵然如此,于现实世界里,还是有太多太多的人,缔结了错误的婚姻;太多太多的人,选择了错误的职业。由此可见,纵使从理性出发,人们也并不一定能够到达正确决策的彼岸。譬如,理性到极致的卢卡斯教授,自己就一再的“失算”。他先是缔结了一段错误的婚姻,后又与前妻在离婚时,签订了一份“失算”的协议,以至于他离婚多年后,还被前妻“收割”了一半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奖金。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理性人理性的选择,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果吗?前述的极致理性的卢卡斯的婚姻失败事实,明白地回答了我们,那就是:纵使从理性出发,人们也并不一定能够到达正确决策的彼岸。原因是:理性有限。
(作者系广州经济学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