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家统计局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4月19日在国家发改委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我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下一步将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巩固拓展向好势头,推动经济运行持续整体好转;4月20日,央行举行202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提到,随着金融支持效果进一步显现,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回暖。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近一周(4月15日-4月21日)舆情热度靠前的前五大上市公司事件是:
拉卡拉自曝收单业务“跳码”
4月18日晚间,被业界称为“支付第一股”的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300773.SZ)发布《关于重大事项的提示性公告》称,公司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公司已按照相关协议将涉及资金退还至待处理账户。本次重大事项以及后续影响尚存在不确定性,敬请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谨慎决策。
尽管违规细节有待进一步披露,资本市场已经先行做出了反应。4月19日,拉卡拉开盘即暴跌,盘中跌幅一度超过16%,随后有所收窄。截至4月19日收盘,拉卡拉股价报17.65元,收跌13.18%,总市值141.2亿元。与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相比,拉卡拉在4月19日缩水超过20亿元。
除了披露违规事项引发的股价异动外,拉卡拉2022年的业绩情况也面临考验。根据拉卡拉此前披露的业绩预报,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在3亿-4亿元间,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2.29%-63.0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在2.24亿-3.24亿元,同比下滑75.51%-64.58%。
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4月18日至20日期内共出现1541条相关舆情。主流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舆情声量持续攀升。按照A股市场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应在每年4月30日前完成上一年度的业绩发布。后续拉卡拉是否会在年报中对跳码违规事项进行详细披露,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数据来源:誉云大数据系统
媒体观点:
《中新经纬》: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指出,“在收单业务中存在部分标准类商户交易使用优惠类商户交易费率上送清算网络即支付行业内俗称的“跳码”行为。跳码行为一直是支付行业内的顽疾。虽然是行业顽疾,但从来没有一个支付机构选择主动公示这类行为。”王蓬博进一步表示,行业整顿或许早已开始,后续也可能会有更重磅的行业信息将会于近期披露。
《北京商报》:谈及拉卡拉曝出的这一跳码问题,在收单行业从业多年的代理商余强(化名)并不意外。余强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跳码在支付收单领域是典型的‘顽疾’之一,对支付机构而言并不算稀奇,甚至可以说是心知肚明。只是看支付机构如何把控这一类交易的比例,尽量将风险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舆评:
“跳码”行为虽一直是支付行业内的顽疾,但在过去上市公司自曝也实属罕见。4月19日,继拉卡拉自曝收单业务中涉嫌“跳码”之后,翠微股份(603123.SH)也发布了一纸涉及相同重大事项的公告。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直言,去年行业内就有类似传闻,多家支付机构因“跳码”行为被监管,被要求补缴相关违规款项,这几天涉及到的上市公司要披露年报,那就必然要解释相关“损失”的原因,这可能是这两家上市收单机构自曝的最直接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拉卡拉的业绩表现的确不容乐观。同时,从2022年股票解禁开始,拉卡拉多位重要股东,包括联想控股、孜鹤鸣永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蓝色光标等在内就都已经纷纷进行了大比例减持。拉卡拉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特别是受到“跳码”风波影响以后,是否还能保证持续稳定的利润增长要打一个比较大的问号。
高能环境董事魏丽被留置调查,在多个子公司担任要职
高能环境(603588.SH)4月18日盘后突发公告,公司于4月17日收到苏州市姑苏区监察委员会签发的《立案通知书》和《留置通知书》,公司董事、副总裁魏丽被立案调查并实施留置措施。
高能环境在公告中表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董事、监事及其他高管均正常履职,公司董事会依法履职,不会受到上述事项影响,公司财务及生产经营管理情况正常。公司将尽快对魏丽原负责的公司业务做好妥善安排,该事项不会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造成影响。
高能环境还表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知悉魏丽被立案并留置调查的具体原因,公司将持续关注上述事项的后续情况,并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要求,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数据显示,事件发酵后相关舆情文章达到1871篇,不少媒体对其被立案留置后的风险表示关注,敏感舆情占比达81.53%。
舆评:
资本市场对“立案调查”这类话题相对敏感,监管部门亦高度重视,一旦出现此类事件,舆论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会在短期内飙升。作为国内较早专业从事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公司核心高管遭立案留置调查必然引发市场关注。
目前,魏丽究竟因何事被立案并留置调查尚不得而知,但此公告发出后也让市场和公司的股东较为慌张,有投资者表示,“信息不对称不知道为啥立案?更不清楚后面会不会牵涉到别人?”。分析来看,尽管立案调查对象更多是对高管,但往往引发市场对于“公司是否违法”的联想,以及涉事高管被立案调查是否会对公司经营产生重大影响的担忧。随着事件后续进展的披露,舆情热度仍有回升的可能,企业应当以制约和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重新梳理风险点,以此打造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
连续5年财务造假,ST宏图面临重大违法强退风险
4月18日晚间,ST宏图(600122.SH)公告称,收到证监会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拟对ST宏图及相关责任人员作出行政处罚及采取市场禁入措施。
事先告知书显示,ST宏图因未对金融机构的融资进行会计处理,2017年至2021年财务报表虚减负债金额分别为90.63亿元、98.20亿元、98.01亿元、97.48亿元、97.48亿元,占当期披露负债的比例为81.28%、104.73%、106.40%、103.34%、101.75%,存在虚假记载。
根据上述事实,ST宏图2020年及2021年资产负债表单科目调整金额绝对值加总金额为194.96亿元,占该公司披露的2020年和2021年期末净资产合计比例远超50%。
这意味着,该公司将触及退市新规中“造假金额+造假比例”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情形。
ST宏图财务造假金额巨大。对此,上交所第一时间对ST宏图启动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实施程序,对该公司股票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同步启动对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的纪律处分流程。
一时间“涉嫌财务造假”、“面临退市”、“投资者维权征集启动”等词条涌现,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监测数据,监测期间内共监测到此次事件相关舆情声量1780篇,且敏感占比居高不下,该阶段事件舆情高峰出现在4月19日左右。
媒体观点:
《第一财经》:近几年,上交所也以“强监管”态势持续提示财务造假风险。2018年以来,ST宏图主营业务持续萎缩,债务出现逾期,大额应收及预付款项流出,财务真实性存疑。上交所连续多年对该公司定期报告进行监管问询,持续关注该公司财务真实性,特别是大额应收及预付款项长期挂账但无业务往来等异常现象,要求ST宏图尽快核实并披露,并督促其充分提示相关风险。
《银柿财经》:值得关注的是,除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外,ST宏图还面临多重退市风险:一是交易类强制退市风险。2020年以来,该公司股价长期不足2元,曾一度低于1元,截至2023年4月18日,该公司股价收盘价为1.27元/股。二是财务类强制退市风险。ST宏图2022年业绩预告显示,因重要子公司宏图三胞被申请破产清算,该公司对应收款项计提大额信用减值损失,预计2022年末净资产为-58.31亿元到-54.32亿元,2022年年报披露后可能将触及净资产为负的财务类退市风险警示。
《环球时报》:根据收到的《告知书》认定情况,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公司股票于2023年4月19日起停牌,将于2023年4月20日起复牌,自复牌之日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外,公司情形属于公司披露的资产负债表连续2年存在虚假记载,资产负债表虚假记载金额合计达到5亿元以上,且超过该2年披露的年度期末净资产合计金额的50%。因此,将触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3年2月修订)》第9.5.2条规定的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