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会市】
原本在金融领域里准入门槛较低,行业也比较接地气的创投行业,在从业人员特征上呈现出新趋势,那就是高端化、赛道式。
胡学文
前不久,国内头部创投机构达晨财智乔迁新址。在乔迁仪式上,达晨财智除了常规的庆祝之外,还额外增加了一个环节,整体推高了仪式的“含科量”——达晨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揭牌。
据介绍,这个基地致力于培养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高级专业人才。首批博士后瞄准产业研究方向,重点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智能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等。要实现的目的有两个:宏观层面,为促进行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微观层面,为公司专业化、赛道式投资和挖掘有价值的投资标的提供研究支持。
应该说,达晨创投在这一块是有先天优势的,作为一家有着20多年历史的知名创投机构,有丰富的创投项目投资与退出案例、全国区域网络布局深厚、资深投资人众多等,这些都为博士后开展课题研究以及成果推广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创投机构开设博士后工作站或基地,达晨不是第一家。早在2003年,深创投就成立了国内创投行业第一家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深度参与公司业务,实现“产学研资”结合。此外,江苏高投、东方富海等本土诸多知名创投机构也都或早或晚开设了博士后工作站或基地。
青岛和苏州甚至还走得更远一点,青岛有一个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由青岛诸多家博士后设站(基地)单位和部分创投风投机构联合组建。苏州元禾控股曾联合发起成立博士后创投中心。作为服务省内外博士后创新创业的开放性平台,江苏博士后创投中心主要为全省博士后、博士后设站单位的创新科研项目产业化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助、创业孵化、融资对接等服务,打通博士后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创投机构纷纷开设博士后工作站或基地已成为行业现象。归纳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共性原因:
首先是着眼于创投实际工作的需要。当前硬科技投资大行其道,要想在科创领域挖出金疙瘩,首先就得看得懂。硬科技项目往往隐藏在产业链深处,投硬科技首先要懂硬科技,要有能和硬科技企业家对得上话的投资人。科创领域很多行业细分领域多、体系复杂,需要实现“产学研资”相结合,才能找到真正有价值的企业标的。这也是现在创投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只有真正前瞻性地看得清行业发展趋势,才可能先人一步布局好项目。创投行业作为舶来品,在本土发展时间不算长,经历了刀耕火种、全民PE等几个阶段以后,越来越回归到高度专业化道路上来,靠运气赚钱、靠制度套利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唯有真正沉下心走专业化路子,才能走得久走得远。
其次是资本市场制度倒逼使然。尤其是随着全面注册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会登陆资本市场,但上市不等于赚钱,IPO数量上去了,创投的整体估值回报水平有存在走低可能。另外随着估值回归理性,小市值公司可能会更多出现,流动性压力下甚至存在创投机构退出难的问题。要应对这些变化,唯有更加聚焦在硬科技赛道,更发力挖掘前瞻性明星项目,才有可能赚到企业成长的大钱。这都倒逼创投机构的出手要朝前走,这个过程就离不开专业投研水平的大幅提升,并且不是招聘一个两个的博士问题,而是系统性、成体系地提高机构“含科量”的事。
最后是伴随创投行业人才准入门槛和结构变化的需要。随着市场的发展、创投行业的变化,创投业的人才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在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又呈现出更高阶的专业化、赛道式特征。
本土创投早期的涌入者大多来源于这三种:一是海外归来,在外资机构里接触到了这个新兴的行业,然后将风投概念带回国内并付出实践,比如沈南鹏、张磊、熊晓鸽等;二是国资体系吃螃蟹,在诸如深圳、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国资系统率先走出了这一步,催生了深创投、深圳高新投、江苏高投等本土国资头部机构;三是民营资本创业,包括从湖南远赴深圳发迹的达晨、从体制内出走自立门户的同创伟业、从券商系脱胎出来的基石资本等。上述几类创投机构早期的主要团队大多是企业背景出身,金融、财务、法律从业经历也比较有普遍性。随着后期行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常见在创投机构,华为、互联网大厂的中坚层一度成为创投行业的香饽饽。
最新情况表明,原本在金融领域里准入门槛较低,行业也比较接地气的创投行业,在从业人员特征上呈现出新趋势,那就是高端化、赛道式。以至于创投圈抢博士已经很是常见,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化学、新材料等理工科类博士更是备受行业欢迎。
终归来说,这对中国创投行业发展是好事,尤其是随着全面注册制这个资本市场改革“牛鼻子”工程的落地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新生态体系建设尤其少不了创投这一环的加强。创投机构发掘孵化项目的成色水准,就决定着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多博士、博士后加入到创投行业中来,行业“含科量”提升的同时,也收获更高的“含金量”,如此以来,善莫大焉!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