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危机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的启示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罗曼2023-03-17 13:25

百年金融巨头瑞信自去年10月以来一直处于多事之秋,负面缠身利润巨亏。3月14日在2022年财报发布会上自曝内控出现“重大缺陷”,审计师对其财报出具“否定意见”。导致投资者对瑞信的信心于3月15日崩溃,一夜之间暴跌近30%。

瑞士监管机构很快作出回应,将从瑞士央行流动性工具中筹资500亿瑞士法郎(约人民币3700亿元)为其提供流动性,瑞信由此获得一条重要生命线。

回看瑞信危机,既有其本身内控不足引发流动性压力的因素,也显示出大银行金融系统的薄弱环节。所谓的内控问题,与其在2021年的两场重大投资失败有关:一是2021年3月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破产,导致瑞信持有的供应链金融基金损失12亿美元,二是家族理财办公室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爆仓,导致背后投资人瑞信最终损失超过50亿美元,瑞信自此元气大伤。

但记者认为,即便在当前风声鹤唳的全球金融市场中,也无需过度担心瑞信成为下一个“雷曼”致使2008年金融海啸重演。

事实上,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系统吸取教训,其中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采取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避免其陷入经营困境造成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包括更高的资本要求、加强对风险管理的监管力度、优先进行恢复及处置规则等。

而截至2022年底,瑞信的资本充足率为14.1%,远高于国际监管最低8% 和瑞士约10%的要求,平均流动性覆盖率(LCR)为144%,截至3月14日,LCR已经达到150%,其流动性覆盖率是欧洲和美国银行业同行中最高之一。即使陷入更大困境,瑞士政府也会出台救助方案为有系统性重要性的银行提供流动性支持,不会坐看国内第二大银行崩溃引发更大规模的危机。

但接二连三的欧美银行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发展具有启示作用,一是重点关注中小银行流动性问题,二是关注非银金融机构风险,这类机构在过去长期低利率环境下,为追求高收益,杠杆率通常高,高风险资产占比较高,当利率水平快速升高后,高风险资产的抗风险能力较弱。三是银行业需要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稳健经营,平衡好三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四是防范系统系金融风险,不断完善银行风险处置机制和制度,监管不能缺位;五是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避免过度虚拟化。

不过,对中国金融体系而言,由于我国多年来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及近年来强监管化解金融风险,目前我国金融风险整体上是防御可控的,因此瑞信危机也不会对我国金融业造成太大冲击。

责任编辑: 孙孝熙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