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如上海、广州等港口出现集装箱空箱堆积如山的现象,有舆论担心中国出口可能会出现衰退,但这是对表象的错误解读。
事实上,从全球看,欧美国家等贸易大国的港口空箱堆积更为严峻,已超过了中国的水平。出现这种现象有一定的干扰因素:2021年,由于全球供应链紧张,尤其是美国国内物流部分中断,中国出口美国的航运价格大幅上涨,集装箱也延迟返回,导致2021年全球集装箱产量较2020年提升3倍。当前,供应链瓶颈回归正常,航运价格回落,全球航运市场集装箱过剩现象凸显。
此外,2021年零售商大量囤积货物以应对持续旺盛的需求,但2022年消费者转向了服务业消费,导致库存积压。美联储为抑制通胀持续提升联邦基金利率,也影响到了消费,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需求增速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中国今年上半年的出口。事实上,在贸易领域,由于圣诞节和春节的影响,中国工厂在春节后存在一个较长的生产和出口低迷期,因此,春节后属于海运淡季,并不能由此得出中国出口会出现衰退的结论。
在过去几年,美国通过加征关税、转移供应链等手段推动中美“脱钩”,并在全球疫情暴发的背景下加速推动这一进程。市场有部分声音担心中国出口受到冲击,对宏观经济形势信心不足。事实上,中国出口规模屡创新高,2022年中美贸易额也超过了2018年的历史纪录。这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强大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我们不应过度担忧“脱钩论”,而是要继续强化中国制造的传统优势,同时努力提高科技含量、产品质量以及品牌影响力。
今年全球需求与欧美是否陷入经济衰退息息相关,而本月初IMF上调了美、德等主要西方经济体今年的经济增速,因为消费和投资表现仍然强劲。IMF还上调对今年中国GDP增速的预期至5.2%,中国将引领全球经济的恢复,中国经济增长将通过扩大进口以及输出游客等方式助力全球经济增长并惠及各国,这也将有利于维持中国出口的繁荣。
从去年的贸易数据看,虽然美国持续试图推动供应链转移,但贸易脱钩并不明显。西方国家面临疫情期间财政刺激所致的持续需求与供给(包括劳动力)迟滞之间错配产生的通胀问题,如果因进一步脱钩而扭曲供应链,将使得它们的通胀长期化。因此,即使美国一些政客想推动脱钩,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企业应该抓住机会,寻找和培育新出口市场,并继续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正在借助境外电商以及TIKTOK等平台,开辟新的出口途径。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以自有品牌走向世界各国,而且电商销售没有传统贸易商的中间成本,价格竞争力会更加凸显。与此同时,中国去年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包括手机、汽车等在内的中国产品正在向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中高端领域升级,对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这也是中国遭受“断链”挑战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通过境外电商平台销售商品的出口质量监管力度,避免电商企业追求短期暴富效应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影响中国制造形象,并冲击手机、家电、汽车等自主品牌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因为,过去中国出口的大量消费品主要以代工为主,贸易商会对产品设置严格的质量要求;而当前自主出海的企业往往通过电商渠道销售,整个生产销售链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约束机制,亟需建立健全适应电商时代的出口质量监管体系,发挥好政府监管、行业自治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