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探寻新春萌动生机 感受经济复苏烟火
来源:证券日报之声作者:证券日报2023-01-30 10:16

雄安新区展新貌 哪些上市公司在助力?

王丽新 见习记者 陈潇

自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河北雄安新区以来,雄安新区的居民生活、城市风貌发生崭新变化,规划蓝图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春节期间,《证券日报》记者前往雄安实地探访。

从北京西站乘坐高铁,仅需5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雄安。走出造型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雄安高铁站,接送乘客的出租车络绎不绝。一位司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高铁开通后,他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回家。“高铁的班次很多,一天有十多趟,回家越来越方便。”

雄安新区主要由雄县、容城县、安新县三县组成,雄安站位于雄县。有当地居民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目前位于容城县的容东片区开发进展较快,许多当地居民在这一两年里已经陆陆续续回迁至新家,年前还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竣工。总体而言,整个新区建设速度非常快。

记者跟随其前往容城县容东片区,这里也是雄安新区开发建设的先行区。随着目的地接近,大片崭新的居民小区映入眼帘,城市现代化风貌显现。据了解,雄安新区首个集中建成区——容东片区已入住4万余人,1000多栋建筑全部交工后可容纳17万人。

再往西走是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也是2018年建成并逐步完善的“雄安基建第一标”,这里初看像一个公园,其实是承担雄安新区规划展示、政务服务、会议举办、企业办公等多项功能的装配式建筑。

从地图上看,已有多家金融机构、银行、电信运营商以及互联网巨头入驻,此外,还有部分上市公司设立了办公区域。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国电建在容东片区已建成标志性办公大楼,雄安·电建智汇城项目也在稳步推进。此外,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正在紧锣密鼓筹建总部,2023年部分大楼有望竣工。

在雄安的城市建设及居民生活中,也随处可见上市公司的身影。比如,居民出行可以选择东风汽车提供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它们已纳入雄安新区的公交线路之中。在雄安市民中心,许多路边座椅带有“国家电投”标识,其均具备太阳能充电功能。不仅如此,在部分街道,还能看到净水类上市公司安吉尔打造的直饮水机器,里面的纯净水均可直接饮用。

一位容东片区回迁居民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自己回迁后的房屋为精装修,在进行软装后,基本可以拎包入住。卫浴等设备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惠达卫浴,燃气设备来自于上市公司日出东方旗下的帅康电器,照明设备则来自于港交所上市公司雷士国际旗下的雷士电工。

此外,记者通过招聘网站发现,特变电工、大亚圣象、威派格等多家公司正在招聘大客户经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到雄安新区建设当中。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经过5年多的发展,雄安“未来之城”的画卷已徐徐铺展,雄安的未来值得期待。

工程机械行业赶工忙 上市公司冲刺兔年“开门红”

肖伟

人勤春来早。近日,《证券日报》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春节期间,工程机械行业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为2023年经营打开新局面。

1月27日是正月初六,三一集团各个产业园鞭炮齐鸣、彩旗飘扬,大批崭新的工程机械浩浩荡荡开往全国各地,投入祖国大好河山的建设之中。记者在现场了解到,早上8时18分,总价值超1亿元的首批66台三一泵车结队发车,奔赴各地。三一集团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除上述产品外,邵阳产业园有188台搅拌车发货,三一海工有2台远控重箱轨道吊发货。为赶工交付产品,工人们喊出‘开年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劳动口号,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山河智能也提前进入生产状态。1月25日(正月初四),山河智能旗下的山河工业城内,焊花四溅、铁锤叮当,现场一片火热。山河智能矿山装备事业部、基础装备事业部、长沙威沃智慧下料中心、特装公司已有不少工人提前到岗赶订单。山河智能董秘王剑向记者介绍,“到正月初五,已经有超过5000人次到岗打卡上班。许多员工主动要求留下来加班生产,把业绩进度追上来。今年春节后,我们将有多批产品乘中欧班列交付,目前已经临近交付窗口期。”

徐工集团、柳工集团等一批工程机械企业也在新春期间加班加点,并计划在近期组织密集发货,全力冲刺兔年新春“开门红”。

对此,首创证券首席分析师曲小溪表示,随着地产“三支箭”政策相继落地,行业融资环境改善,房地产有望迎来复苏,带动工程机械需求增长。基建仍将是稳增长重要抓手,后续基建重大项目陆续落地,也有利于促进工程机械需求。

辽宁渔民致富经:让小海参长成大产业

谢若琳

抵达大连市后,沿着黄海海岸线一路向北,180公里外就是庄河市。在这个总人口80.7万人的县级市,渔业是人们谋生的主要途径。

春节期间,《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庄河市海参养殖场,见证新时代立足本地特色发展乡村产业的硕果。

海参养殖带动渔民致富

“注意水位和盐度,不要冻到海参。”大年初一一早,大连海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庆就与海参养殖场的留值人员联系,询问海参养殖场当日情况。次日下午,记者与他一起驱车前往海参养殖场,零下15度的天气,海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董国庆于2010年进入海参行业,承包了500亩海参养殖场,并搭建了一个海参育苗车间。

“春节是海参的销售旺季,通常养殖户在前一年秋天就将海参出售给加工厂,深入加工后,赶在春节前进行分销。之所以在秋季销售,是因为温度低于5度,海参就会冬眠。现在冰下的海参已经进入冬眠期。”董国庆告诉记者,目前,海参养殖场投放的主要是“俄罗斯红参”,该品种属于六排刺海参,成长周期长、个体大、肉肥厚、营养价值很高。

记者注意到,海参苗体型非常小,甚至不及小拇指的指甲大。董国庆介绍,500克海参苗就能孵化出上万只海参,它们在育苗车间里渐渐长大,达到一定标准后,便会投放到海参养殖场中继续生长,辽参的培育周期漫长,通常需要在自然海域生长1年至3年,个体达到200克左右时就能进行回捕,经过简单加工即可进入市场销售环节。

董国庆表示,通常100亩海参养殖场的年收入在50万元-60万元,但受到雨水、高温等天气影响,每年的收入波动较大,综合来看年收入能达到百万元以上。

海参养殖有效带动了沿海地区乡村振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贝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刘子飞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是海参的产业链条长,种苗、养殖、加工、检测、流通、餐饮等产业体系完备;二是海参养殖多为规模化养殖主体,养殖场/企业+渔民的模式较广泛,联农带农利益机制较好;三是海参产业总体上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劳动力多;四是近年来通过海参与其他水产品混养、“南北接力”模式的创新,海参的养殖周期大幅缩小,效率及富民增收效益提升。

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2022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提出“立足本地区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规划发展乡村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刺参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产业经济岗位专家孙吉亭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过去海参产业主要分布在北方沿海地区,“北参南养”创新模式的成功开发,使得全国海参养殖规模大幅扩张,形成了符合当地资源优势的南北海参两大优势产业和相对稳定的产业模式布局,成为各海参主产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庄河市地处辽宁省南端、黄海北岸,正是基于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周边县村的人们世世代代“靠海吃海”。如今则依托于海产品养殖,拓展多元化产业链发展。根据《2022中国渔业年鉴》统计,2021年全国海参总产量22.27万吨,同比增13.3%,其中辽宁产量7.36万吨,同比增长34.48%。

“海参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刘子飞表示,“一是海参为海八珍之首,营养丰富、价值高,能够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二是海参养殖的技术成熟,推动形成了海水养殖的第五次浪潮;三是我国海参养殖的区域较广,创新养殖模式、拓展新空间的潜力比较大。”

《2022中国渔业年鉴》显示,海参销售渠道以餐饮业和百姓消费为主,其中餐饮业占50%,百姓消费和礼品市场占50%。按照每吨海参13万元计算,海参第一产业产值已达到289.5亿元。按照餐饮业增值5倍,消费市场增值3倍,平均增值4倍测算,第二产业产值50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68.5亿元,海参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208亿元。

孙吉亭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海参消费区域由北方沿海地区向南方沿海地区以及中西部内陆地区延伸,消费群体由高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扩张,消费年龄层趋向年轻化,消费空间拓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重庆火锅店遭遇“幸福的烦恼”

郭冀川

在“火锅之都”重庆,一到饭点,火锅店就呈现两种状态:要么排队等位,要么赶上售罄收尾。

“烟火气又回来了。”这是《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听到来自火锅店老板和店员们最多的感慨。

1月27日,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发布消息,7天假期,重庆文旅市场重点监测的120家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达到417.5万人次,同比增长37.9%,春节假期市场强劲复苏。

而顾客数量的增加也给餐饮行业带来了“幸福的烦恼”,食材和人手均严重不足。面对此窘境,餐饮供应链平台、灵活用工平台等线上平台成为不少火锅店老板的重要帮手。

背靠平台

原材料保供效果显著

即便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位于重庆江北区观音桥附近的九姐老火锅门前,依然坐着一排等待就餐的顾客。忙碌的店员不得不向陆续赶来的顾客解释,店内储备的菜品已经不多了,如果要就餐一些菜品或无法提供。店员对记者表示,“预计顾客会很多,但没想到会有这么多。”

这种有几十年店龄并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火锅店,往往不会在节假日休息,虽然提前做了相关准备,但由于顾客激增,导致一些热门菜品早早就售卖一空。

记者走访发现,重庆某吉之源火锅门店晚上12点仍灯火通明,来往顾客络绎不绝。店员告诉记者,周边区域餐饮门店普遍会在春节期间歇业,他们作为连锁门店也就成为当地过节期间的餐饮服务主力,不仅会提前预备大量菜品,而且因为有中央厨房,一旦出现菜品不足的情况可协调运送。

北京华丰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经理李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公司在重庆等热门旅游城市的地接餐厅,不仅可以为旅游团或定制游预留桌位,还要求有中央厨房支持或入驻餐饮供应链平台,保障原材料供应。

“以前对于合作的餐厅是否入驻采购供应链服务平台,获得相关预制菜、餐饮食材、调味料等支持没有明确要求,但由于提前预判到今年春节各地旅游消费会较为旺盛,所以在选择合作餐厅时做了这方面的要求,现在看效果明显,目前没有接到有客户不满的投诉。”李鑫说。

中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冬伟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一家中央厨房和冻库往往能支撑周边200公里内近百家餐饮店的配送需求,可以让餐饮企业打破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简单初加工,这也是餐饮连锁企业经营生产标准化、技术工艺化、管理规范化、供应链平台化的要求。

灵活用工

向餐饮业加速渗透

除了菜品供应紧张外,员工的紧缺也成为不少餐饮企业面临的难题。重庆南岸区一家餐饮服务供应商李多(化名)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春节期间很多餐厅有临时用工需求,以往这种需求只能靠周边的人力市场和同行介绍,现在灵活用工平台的加入让招工更加便捷。

李多表示:“大约从2021年开始,重庆本地的餐饮企业就有招工难现象,那时候因为客流量不大,很多餐厅老板没有迫切感,灵活用工平台的推广并不顺利。到了2022年底,明显感觉到用工压力的餐厅老板们,往往手机里安装了多个灵活用工平台的App,随时随地都能招人。”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联合华兴资本共同发布的《2022年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报告》显示,疫情之下小时工、兼职工、智能排班等多种灵活用工形式在餐饮业越来越多的出现,连锁餐饮企业平均灵活用工比例有所提升,样本企业平均灵活用工比例从2020年的13.9%提升到了2021年的17.5%。

职由人灵活用工平台客服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企业可以在灵活用工平台发布相关任务需求,个人通过用工平台承揽灵活用工任务,满足企业的各项弹性用工需求。这种灵活用工的方式保证了人员的灵活性,能够满足个人的工作、生活需求,特别是餐饮、制造企业在面对业务高峰时期的就业冲击时,可以更加灵活、从容地应对。

家电市场火热 年轻消费者青睐“健康+智能”产品

李乔宇 陈红 见习记者 彭衍菘

春节假期消费市场火热,家电市场迎来销量高增。《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走访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多家家电零售门店了解到,在外务工人员成为购买主力,年轻人添置家电更倾向于“健康+智能”产品。

“消费者健康意识逐渐加强,拥有绿色环保材料,具备除菌、消毒等作用的‘健康’家电很受消费者欢迎,成为热门产品。另外,智能家电凭借智能设计、个性服务、语音控制、远程操作等属性,也备受消费者青睐。”南京京东电器新街口门店销售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冬天乡下老家太冷,趁着春节期间有促销活动买了空调和电暖器给爸妈。想再购买洗地机和空气炸锅,放在城里的新家用。”在南京从事IT工作的赵先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2023年春节期间,苏宁易购全国可比电器店客流量对比2019年持平略有增长,销售额增长5%。包括净水器、除菌冰箱、消毒柜等在内的健康家电销售量同比增长154%,投影仪销售量同比增长126%,空气炸锅、烤肉机、电蒸锅、蒸烤机等厨房生活电器销售量同比增长145%。暖风机、油汀、踢脚线取暖器等销售量同比增长315%,空调销售量环比增长215%。

苏宁易购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从门店消费情况来看,健康智能类家电比较受欢迎,智能大容量冰箱及冷柜产品需求同比增长98%。卡萨帝、COLMO、海信璀璨等高端产品订单量翻倍,5万元以上高端‘家电套餐’销售大幅提升。”

那么,这轮健康家电消费热潮能否长期持续下去?“短期热度不减,还将持续,长期要看企业竞争力。”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未来家电行业将会呈现出全面功能化、垂直化的发展趋势,家电企业在垂直赛道和细分赛道上面竞争,真正有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优势的家电企业往往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好的发展潜质。”

谈及家电未来的发展趋势,产经观察家、钉科技创始人丁少将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家电厂商要提升产品溢价水平、实现产品差异化,进而增强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 陈勇洲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