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可选的大卖场为什么不多了
来源:证券时报网作者:蒋光祥2023-01-19 04:00

蒋光祥.jpg

【灵光一闪】

大卖场倘若离家不远,对于有晚饭后散步爱好的朋友来说,更是胜地。

蒋光祥

多年前,我第一次从老家到上海旅游,对东方明珠、南京东路都没有太痴迷,反而最眷念沃尔玛、家乐福、欧尚这种面向普通民众的大卖场,里面居然大到可以骑车,卖的东西也并不比老家贵,甚至更实惠,种类更是丰富到让我有住里面的冲动。

要知道,那时在四五线老家小城,各种商店还是那种临街小门店,进去兜一圈空手出来对于脸皮薄的人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会觉得架不住老板娘的眼神。如果有店员上来全程“贴身紧逼”,更是浑身不自在,没了兜兜转转的心思。外乡人扎根大城市的生活都不易,嘴上不喊苦,但在被生活虐了之后,还是分外喜欢真诚、温暖与平等待人的去处,大卖场无疑算其中一个,大幅的“降”字广告铺天盖地整面外墙落下来,霸气侧漏,隔几条街都能暖到人心。这是一处可以于无声处给人尊严的地方,拿最低工资和百万年薪的人都基本能在里面各取所需。你买你的生态排骨,我选我的清仓尾货。没有老板高看,也没有店员鄙视。大袋小袋,或空手出门,都是长长的电梯直送下楼,头上还有一个大大的“欢迎再次光临”,敞亮,还客气。

大卖场倘若离家不远,对于有晚饭后散步爱好的朋友来说,更是胜地,尤其对上海这样一个多雨的城市。一圈可以顺带熟悉与比较各类折扣,两圈有可能捡到“狠”不像话的打折,三圈可能遇到健步“道友”。带娃更是不用愁,童车在超市推车的乘坐体验面前完败。不用买,只管兜,就旁观这一刻的富足,就感受这一刻的充盈,就贪图这一刻的松弛。虽然这同时是一个24小时营业小超市最多的城市,但全家、好德那样的小店面,但凡神智正常的情况下,没人好意思在里面逛上半个钟头。

遗憾的是,近十余年来,抛却“Costco(开市客)”这样新开的超大型会员制和仓储制超市孤例,身边的大卖场新店越开越少,老店关张越来越多,可选的品牌也越来越少,以往有家乐福、沃尔玛、欧尚、大润发、好又多、麦德龙等百花齐放,现在往往几条街道乃至整个区只剩一家超市品牌,并且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当中并非上海独有。曾经的“零售一哥”、“大卖场教父”家乐福,经营业绩逐渐惨淡,陆续关停了国内几十家门店,易主苏宁后也未能扭转颓势。另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六年时间里,沃尔玛中国已经关闭了100多家门店。虽然关店原因大多是十年左右的“租约到期”,老业态无法承担如今的新房租,租金成本和效益不成比例。但传统商超在互联网电商网购、直播带货的主浪面前,我们对大卖场的挣扎与自救也并非没有感知,顾客嫌收银台排队长,自助收银区的电子屏开始密布;生鲜电商半小时可以送货上门,大卖场也纷纷与主流外卖平台合作,上线小程序,支持客户线上下单。这些努力一度让人以为大卖场可以挺过去,走到下一个十年。

三年来疫情的反复自然也是一个不能避开的原因,它对各行各业与普通人生活就业的影响极大,对普通人如此,对大卖场也是如此。而围绕后者的整条产业链涉及面之广与就业吸纳程度之深,也足以引起人们和相关部门的关注,能否有可能在房租、税收等方面对实体店给予老友般的支持,这已经不仅是念旧,而且事关民生。毕竟,大卖场相对于现在新生代的盒马、山姆、奥乐齐这些中小型生鲜超市来说,无论是商品价格还是商品种类与数量,两者定位的受众完全两样。只是大卖场的受众,尤其是它的中老年客户,在身边的大卖场少了之后,生活质量也就很可能随着选择权的缺失而下降。

(作者系上海基金从业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声明:证券时报力求信息真实、准确,文章提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实质性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下载“证券时报”官方APP,或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即可随时了解股市动态,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财富机会。
网友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言
发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证券时报立场
暂无评论
为你推荐
时报热榜
换一换
    热点视频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