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制表:刘灿邦 本版制图:周靖宇 公司/供图 |
证券时报记者 刘灿邦
今年6月,中环股份正式更名为TCL中环(002129);将时间轴回拨,2020年末,中环完成了混改,TCL科技成为公司新的控股股东。此番公司名称变更除了强调自身新能源定位与科技属性,更意味着中环混改后与TCL科技的双向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证券时报“走进上市公司排头兵”采访团走进TCL中环,与TCL中环总经理沈浩平展开深度对话,探讨公司混改后产生了哪些“化学反应”,解锁公司成长为行业排头兵的经营密码,挖掘行业前景向好与竞争加剧并存背景下中环的持续领先战略。
混改显著提升决策效率
今年是TCL中环上市15周年,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半导体硅片制造的企业,公司打破了外企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实现了关键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TCL中环还将公司在半导体领域的积累延展到光伏领域,用工业4.0做支撑创造性地推出了G12硅片,引领了光伏行业的大尺寸潮流。
事实上,无论是在半导体还是光伏领域,TCL中环都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企业。2020年之前的中环一直是国企,完整地接受国企组织管理方式,按照相关规定、程序经营。
谈及中环上市15周年的得与失,沈浩平认为,从优势、劣势两个层面评判更为妥当。“在国企性质的上市公司里,企业管理往往受到两种甚至三种主导力量的影响。”在他看来,国企上市公司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领域相对更慢的决策效率,表现在企业行为上也较为迟缓。
作为企业管理者,沈浩平还特别提到原体制下,公司激励力度不足的问题,员工薪酬倒挂严重,虽然人员稳定性强,但是难以从外界吸纳优秀人才。当然,过去的中环历史积淀深厚,制造模式、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强,并持续引领行业发展。“这是公司的比较优势所在。”
在天津市大力推动国企改革的背景下,2020年, TCL科技收购了中环集团100%股权,成为了TCL中环的第一大股东。基于前述对国企时代中环优劣势的探讨,此番混改成为TCL中环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混改解决了中环国企时代的痛点。”沈浩平介绍说,过去,中环的决策如果涉及“三重一大”事项,就要经过集体投票、集体决策,整体效率并不高,混改大大提升了企业决策效率。“混改让中环人能够以更加大胆的姿态参与商业竞争,带来了决策和行动层面的巨大效率改变。”
记者注意到,国企时代的中环是光伏硅片“双寡头”之一,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这一领域;半导体市场的情况更无需赘言,巨头林立,中国企业的突围任重道远。由此来看,TCL中环确实急需通过企业决策效率的提升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在基因上还是存在差异的,TCL过去40年是在中国改革的前沿城市To C端的业务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中环的成长过程更多是与To B的业务有关。但优秀的企业,大多有着相似的文化内核。
在对待人才上,中环一是自主培养,二是兼容文化;中环企业文化中也一直强调三个否定,否定现有自我,否定现有技术,否定现有产品。中环的包容力也是TCL“领先科技,和合共生”使命的投射。一方面,当前的全球商业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链和生态圈之间的竞争。TCL一直秉持全球协作的开放心态,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开放技术和数据平台、战略业务合作、联合研发、产业投资等途径,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建产业生态,合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另一方面,李东生董事长曾说,“变革是TCL的基因,适应变化,主动变革,是推动TCL前进的内生动力。”变革不仅是TCL不断穿越周期的内驱力,也是中环“三个否定”工程师文化的精神内核。两年的时间,中环与TCL工作模式文化互相磨合、求同存异,TCL从赋能的角度支撑中环的发展。
坚持长期主义与创新驱动
当前的市场正涌现一股光伏热,行业显著特征之一是大规模跨界与扩产,TCL中环所处的光伏硅片领域也从“双寡头”格局走向更激烈的竞争。与此同时,作为光伏产业原料的多晶硅价格已经创出十年新高,产业链成本压力陡然增加。
如何看待当下的光伏热?一轮轮的扩产会否使行业出现过剩危机?面对持续抬高的成本压力,中环又有何应对之策?这是当前行业最重要的基本面,关于这些问题,沈浩平给出的答案也十分朴素——专注经营、保持谦虚、创新驱动、坚守毛利额底线。
在沈浩平看来,当下诸多企业选择跨界发展光伏是可以理解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很多资本,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尚未成熟,无论是新能源行业还是汽车甚至是餐饮行业都在寻求跨界发展的机会,企业在跨界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成长性比较高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行业,能跨界进入半导体行业的企业很少,但是跨界做光伏的企业就很多。”
这一现状也折射出大多数跨界者的想法——你能干,为什么我不能干?沈浩平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深层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体系中获取资源的程度,其次还在于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相对薄弱,还在完善当中。
见微知著,已经在全球市场展开布局的中环对于企业间的竞争有着更深的理解。“中国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实是受到全球范围竞争对手的狙击,为了保持市场竞争力,中环一直在做领先差异化。”沈浩平向记者说道,光伏行业的竞争是残酷的,过去,光伏行业已经倒下了四个中国首富,做企业应该专注于经营、保持谦虚,坚守底层逻辑并坚定地走下去。
至于中环的底层逻辑,沈浩平将其概括为秉持长期主义并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在他看来,这也是公司应对上游硅料价格巨大波动的唯一方法。
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应用工业4.0技术,这为中环带来了制造模式的升级。现在,中环位于银川的工厂部分环节已经可以实现黑灯生产,不仅生产效率提高了,也实现了更低的原料消耗与更低的碳排放,更为关键的是产品品质、一致性获得了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中环的多晶硅加工成品的消耗率比同行业要低2%~3%。“这是行业内无人可比的,也是中环工业4.0柔性制造能力的体现。” 沈浩平表示,制造模式升级为中环参与市场竞争、布局全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产业链价格持续抬升曾几度使行业开工率下调,二三线企业在产业调整中受到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一线企业也很难独善其身。以中环为例,今年上半年,公司光伏硅片、组件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8.37%和7.69%,同比分别下降了3.09个百分点和4.83个百分点。
“正如半年报中展示的,公司毛利率有所下降,下降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分母变大、分子不变,涉及企业盈利的毛利额一直是我们坚守的。”谈及这一问题,沈浩平也并不回避,他告诉记者,产业链价格走高客观上对中环也造成影响,稼动率降低,公司的应对策略是要求单位销售毛利额提升,而提升的来源是内部要实现更低的成本。
据了解,面对近两年硅料价格的持续涨势,TCL中环通过自己的技术和制造方式,将一部分硅料上涨的成本通过自己的基础创新和产业转型进行消化;另一方面,中环也提倡,在这种背景下,要更多地通过下游电池、组件的技术共同创新来降低原材料上涨对产业链的冲击。
制造优势引领差异化发展
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毫无疑问硅片的集中度在下降,过去,中环和隆基占比在80%左右,今年市占率已经在下降了。沈浩平认为,未来硅片环节的格局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硅片环节玩家数量和产业集中度,二是现有很多落后产能,要关注产能迭代的进度。
“企业需要聚焦,不断钻研自己的主业,才能在行业周期中存活下来。”正是秉持着这种理念,中环在光伏硅片领域不断钻研,将技术进步与创新驱动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
记者了解到,过去多晶硅在硅片生产成本中的占比只有不足50%;然而,由于多晶硅价格高企,导致其在硅片成本中占比很高,现在高达88%,先进技术代表的可控成本只占百分之十几,多晶硅价格高企使硅片技术被掩盖。
同样的原因,过去在多晶硅价格低位时组件厂商以硅成本为主要成本的比例也在上升,所以显得组件和电池技术差异化的领先优势都被高企的硅料价格所掩盖。沈浩平将当前行业的状态形容为“处在短期真实和长期不真实的状态中”。
他认为,假以时日,当多晶硅价格回归的时候企业自身的作用越来越大,最终还是会回到原料成本只占硅片成本50%以下的情况。未来,随着硅片结构和成本结构变化,行业内竞争将逐渐取决于硅片厂而不是原材料受限来体现;届时,中环的制造技术优势将重新得以显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中环率先公示了N型硅片报价,作为头部企业,中环此举既意味着光伏行业向N型技术转向,也显示出公司有意进一步争取硅片定价权。根据中环9月8日的最新报价,其210-N-150μm硅片为10.66元/片,210-N-130μm硅片为10.24元/片。
“N型技术方向是未来必然的发展,因为其衰减更低,发电效率更高以及在应用过程中的热稳定性更好。”沈浩平向记者说道。据了解,N型单晶由于其掺杂率的问题,其高斯分布相对于P型来说更加离散,如何在一个大规模制造的过程中保持高斯分布是中环十余年来的努力重点。另一方面,N型由于其高效性,对晶体缺陷的控制也成了关注焦点。
“截至目前,中环的晶体缺陷和晶体中有害杂质的控制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沈浩平表示,中环围绕N型电池下游客户的制造和运用开发出了更加优质的、缺陷少的产品,并已面市。需要说明的是,中环还在持续引领硅片行业的薄片化进程,正如前述,其可量产的商业化硅片产品已经能够减薄至130μm,而一年前行业的主流还是170μm。
除了硅片,中环的创新与技术引领也体现在组件环节。公司组件保持与自身硅片产能结构性匹配的定位,一方面通过消化内部超规格硅片改善毛利,另一方面平衡满足一线硅片客户的质量需求。历史上,中环从2017年开始生产叠瓦组件,主要面向出口市场及分布式场景。其中,叠瓦1.0主要是ODM生产,公司承接SunPower和Maxeon的设计进行生产制造。2020~2021年以后,公司逐步演变成IDM,有能力进行专利升级和技术升级。今年,公司在叠瓦2.0基础上开始了叠瓦3.0的技术升级。
今年上半年,中环组件业务实现收入47.6亿元,同比增长116.41%,组件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也提升至15.04%。
光伏、半导体业务双领先
TCL中环在半导体材料与新能源材料的业务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向外延伸,但在与沈浩平交流中,依然能感受到中环的发展有着清晰的战略导引。“在光伏领域,中环一直是全球领先的;在半导体领域,公司的口号是‘国内领先,全球追赶’,现在第一步已经基本完成,第二步是向全球前五名追赶超越,这也更有挑战性。”
关于光伏新能源业务,沈浩平用三句话形容了中环的使命。他认为,“环境友好”是中环做事的边界,中环始终坚持“科技与实践”并行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能耗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污染物减排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贡献中环力量。
其次,高质量持续发展是中环不懈的追求。中环始终坚持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通过持续创新与科学化管理,在工厂设计上推进更加智能、更加先进的制造模式,实现同等投资下的项目产能提升超30%。沈浩平介绍说,在新技术的引领下,中环现有项目达产后,硅片产能将达到180GW以上,其中210硅片占比超90%。
再有就是沈浩平多次强调的创新力,他认为这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中环在光伏领域有四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以及Know-How(技术诀窍)积累,公司在N型硅片领域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将为全球提供质量最好、最稳定的产品,为下一代光伏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
数据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中环光伏材料产能提升至109GW,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4%至34GW;光伏组件产能提升至11GW,销售规模同比增长94%至3GW。同时,公司存货周转天数加快了5天,应收周转天数和应付周转天数均加快了3天;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6%,单晶炉月产能力提升19%,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提升了19%。之所以提到这些数据,是因为硅片是光伏产业链中竞争最激烈的环节,中环已经在差异化发展上下功夫。中环有极大的信心做好这种差异,可以说,静态看中环对比同行水平有36个月以上的领先。
谈及半导体材料业务,沈浩平指出,中国芯片的最大问题在于需要Know-How的积累,也就是所谓的技术诀窍,但Know-How不是来自教科书,而是来自不断试错。基于这样的认知,中环也明确了半导体产业的经营思路,即提高产能和市占率,进一步提高营运质量和适当延伸产品线,同时充分利用中环本身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成果的优势。
沈浩平同样用三句话概括了他对半导体产业的认知,其中也隐含着对中环业务的期许。他认为,半导体无法通过用钱买科学家和设备去做出来,而是需要历史的积淀。“历史上新出现的半导体厂商都是通过并购出来的,半导体公司有很多不会写在专利上的技术,这需要历史的积淀,这同样也是壁垒。”
历史积淀的背后是对业务的专注与精益求精。在沈浩平看来,半导体企业更应如此,一家公司的成长需要经过几十年的专注积累,跳动很大的公司是很难存活下来的。
沈浩平也向记者表示,目前的半导体市场环境为中环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因为中环的特质中有着足够长的历史积淀,能够抓住机会扩充产能,让客户信赖,同时,中环尊重知识产权,尊重投资精神,尊重全球文化和生态链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