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朱凯
3年前的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标志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这一重大改革任务正式落地。
有目共睹的是,时至今日科创板市场已集聚了一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科创企业,“硬科技”成色逐步显现。改革的“试验田”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再融资、并购重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创业板等存量市场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振华新材董事长侯乔坤
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振华新材董事长侯乔坤表示,我国推出科创板以来,新能源产业链的多家公司纷纷到科创板上市,通过资本市场,打通了股权融资的通道,规范了公司的内部治理,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为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共同贡献力量。
受益于新能源行业蓬勃发展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以来,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及最新动态如何?是否已经产生经济效益?
侯乔坤:公司募集资金用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沙文二期)和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建设(义龙二期)项目,实际投资项目与公司在科创板上市时承诺的投资项目完全相符。
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建设(义龙二期)项目已建成投产,截止到3月31日,该项目已实现效益1.8亿元。锂离子动力电池三元材料生产线建设(义龙二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具备了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为2022年经营规模的扩大和经营业绩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证券时报记者:公司所属行业具有哪些特征,该行业与海外相比尚处于哪个阶段,是否存在“卡脖子”现象?我国推出科创板以来,如何看待未来的行业前景?
侯乔坤:公司所处行业为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中游正极材料行业。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
公司于2009年完成了一次颗粒大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随后通过产品升级迭代,于2015年开始在国内的动力电池上逐步批量应用,陆续得到包括宁德时代等国内主流电池厂商的认可,客观上带动了行业内对大单晶三元材料的开发力度和推广应用,使得该技术路线逐渐成为国内主流技术路线之一,这也是我国独有的有别于日韩的技术路线。有基于此,不存在“卡脖子”现象。
我国推出科创板以来,新能源产业链的多家公司纷纷到科创板上市,通过资本市场,打通了股权融资的通道,规范了公司的内部治理,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跨越,为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共同贡献力量。
研发储备大单晶材料合成等核心技术
证券时报记者:科创板上市之后,在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及成果、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有哪些变化?
侯乔坤:在科创板上市后,作为公众公司,通过接受上交所等的培训以及在保荐券商等中介机构的通力合作下,从董事会到管理层,乃至公司员工,都树立了高度合规的理念,非常重视珍惜公司的声誉,持续规范公司治理,保护投资者的权益,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公司从成立至今,一直专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同时持续跟进新型材料体系的研发和产业化。经过十余年的研发投入和生产工艺的持续积累,公司研发并储备了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
目前公司已实现涵盖中镍、中高镍及高镍全系列一次颗粒大单晶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产业化生产及销售,同时在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产业化方面实现了实质性突破。研发优势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持续重视和加强研发是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
践行“绿色节能”发展思路
证券时报记者:请介绍一下在疫情之下,公司各环节业务受到的影响及对策。
侯乔坤:疫情管控对新能源行业和宏观环境都产生了一些影响,就公司而言,2022年4月在终端需求、运输与排产方面受到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截至目前已恢复正常。
证券时报记者:“双碳”战略目标下,公司采用了哪些具体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侯乔坤:公司践行“绿色节能”的发展思路,除了在日常经营中采取节能措施降低碳排放以外,还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针对电力资源,公司将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的风电、水电等资源,提高绿电使用;针对水资源,公司努力提升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使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生产基地水资源再生利用,从源头对碳排放进行有效管制。此外,公司编制并披露了2021年的社会责任报告,并聘请了独立第三方机构进行鉴证。